
民进网

湖北民进网
民进丹江口总支 刘静
改革在各个领域全面深化,教育也不例外,全国各地学校都在谈教改,都在学习教改和推行教改,模式满天飞,都冠以不同的、个性化的名称。谈改革的文章很多,但是拜读后却感到越来越困惑,概念混淆,如:课改、教改、教育改革等等,有的文章概念上非常模糊,不知是谈课程改革还是课堂教学改革或者是教育体系改革,但是,都泛称为“课改”或是“教改”。笔者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想厘清这些概念。教育改革: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R.GHavelock)教授曾对“教育改革”作过如下定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包括各级各类教育。那么什么是课程改革呢?我就以美国为例来说明。美国的历次课程改革:殖民地时期的美国教育招收对象是贵族子弟,主要教学科目是拉丁古典文和神学。上学目的就是为了升学当政府官员。到独立战争时期,随着美国都市的兴起、工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传统的拉丁语法学校受到挑战。1751年,富兰克林(B.Franklin,1706-1790年)等人在费城举办文实学校,这种学校以中产阶级子弟为招收对象,开始讲授实用科目,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就业作准备。美国独立之后,负责改革课程的哈(W.T.Harris)从传统的人文主义课程观点出发,提出“算术、地理、历史、语法及文学艺术”为中等教育的核心课程,他认为这五门课程是打开“心灵五个窗口”的途径。1919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提出了七条以儿童为中心编订课程的课程改革原则,这些原则,在美国本世纪30年代前的课程改革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杜威、克伯屈、帕克赫斯特等人的课程改革,都体现了这些原则。如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教材趣味说”在当时成为编写教材的公认原则。进步教育协会的成员曾提出改造主义的课程,强调以社会问题,如工业污染、道德教育、经济发展等为核心来设计课程等等。综上所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
教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教育改革,包括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狭义上指学校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那么,学校教改往往指的就是狭义的课堂教学改革(也有学校称之为“课改”),是基于教育理念转换的教学环节和运行程序的改革,包括优化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所谓优化教学内容,指的是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那么要强调的一点,是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一定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落实好有助于提升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提高其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所谓创新教学方法,就是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倡导合作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内因(变“你要学”为“我要学”、“我想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进而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效果。有些地方出台的模式完全摒弃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在探索改革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教学应该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而积淀下来的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应该继续秉承,而不是盲目地全盘否定,此方为科学的态度。
当下的教改,看似课程改革或是课堂结构改革,但实质是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的重新建构。传统教学是“师本位”,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或是核心(如:听课听什么?听教师讲的怎样?课堂设计怎样?包括教师教态怎样等等。);而教改旗帜下,追求的则是“生本位”,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于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成为全国各地教改终极设计者们探索的方向。
个人认为,一个固定的、新鲜的甚至是僵化的模式并不代表真正意义的教改。我们要认清教改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教学思想还要不要谈?这个话题值得我们广大教育者去冷静理性的深思。
课堂上,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或理念,将对每一位学生生命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不同素质的教师,其理念,其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换句话说,就如一个家长综合素养的表现在其孩子的身上会有较为相同的体现,同一个道理,不同素质的教师相对来说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会不同。那么,教改形势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如何对学生生命的成长起到健康的、积极的作用,而教改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又如何体现出来呢?这也是我们教育者应该深思的地方。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摇动、推动、唤醒中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这实际上指的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育教学思想的过程,而教师教育教学思想传递的主要渠道是课堂,那么,硬性框定只准教师在课堂上讲几分钟,又如何有效地向学生传递教育教学思想?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模式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由教转化为启发学生潜能,把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变“你要学”为“我要学”的观点都是正确的,而硬性框死“一节课教师讲述不能超过几分钟”的观点则不可取。从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其接受能力(如:快智思维型学生智力活动速度快、反应敏捷,学习过程中较为活跃,但是思维的深度,即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往往不如慢智思维型学生,这类学生学习知识只要教师稍加指点便能明白。而慢智型思维的学生智力活动的速度较慢,但这些学生具有智力活动仔细、深刻、质量高的特点,对于这类学生教师除了要在上新课前指导他们预习外,还要教他们学习方法,并在课堂上要多关注和鼓励他们将学习的知识多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基础、认知能力、性格特征等均有个体差异,用一种教学模式或是方法,其结果大多是不尽人意的,这也是我们经常抱怨:付出了很多,但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的原因了。因此,教育教学改革不可抛开本应遵循的发展规律,更不能置不同阶段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特征不顾,而硬性以行政指令的方式下发固定、甚至是僵死的模式或方法干预教育教学。
诚然,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而非以“学”为中心,这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全面发展,教出的学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子。因此,如何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潜能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成为教育者探索教改的重要任务。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促使广大教师必须努力去实践新的教改理念,探索出适合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认识观不断变化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绽放出新光芒。山西省太谷县教研室主任张四保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并推出24字教学模式,即: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拨、分层训练、拓展延伸。24字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发展,尤其关注到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一点很是难能可贵,体现了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依据规律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作为一个一线教师特别想呼吁一点,在教改过程中,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应充分的彰显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世界近现代史研究证明,凡是对童年期、少年期孩子教育和心理研究越广泛、越深入的国家和民族,越容易腾飞和强大。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童年期和少年期,因此,我们中小学教改首先应该围绕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成长的规律而展开,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奠基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辨识、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诸多的心理困惑。因此,在推行改革的整个过程中不可忽视他们的身心健康,这即是人本精神的体现,也是对不同个体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需求。我们改革追求的是什么?是给予学生更好的发展,而给予学生更好发展的前提就是能否向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那么,怎样向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呢?那就是能否把握好学生成长关键期的教育?能否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实施教育?能否适宜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实施教育(即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从童年期和少年期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特症来看,我们的改革理念和方法一方面要注重遵循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多元化和灵活性的特点(指改革过程中关注人的个体差异和学科的不同特点)。我想,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改革,其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能上升到对生命尊重和敬畏的高度,那么,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生命质量负责和实现民族腾飞的梦想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