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民进网

湖北民进网

首页 > 会员风采

迈向教育的大美

发布时间:2020-11-19来源:民进荆门掇刀总支会员 黎峰 浏览量:4236
【字体大小:


  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说起《论语》,几乎每个中国人或多或少都能来上几句,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又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再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但再细品,恐怕大多数人说不出其中一二。抱着研究的目的,我又一次拿起了《论语》。

《论语》篇幅并不长,不过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在相当程度上启发并塑造了伟大的中国文明。孔子理想的人格典范具有一种神奇非凡的吸引力,在孔子的思想中,我发现了一种人性的视域,这种视域在哲学上是深刻的,在心理学上是真实的,在社会学上是发人深省的。从前我读《论语》虽有感触,但并不深刻,到最近人性之说时常浮现心头,格外感到孔子的睿智。回首自己走过的教育之路,顿时领悟:唯有勤于探究,勇于反思,方能迈向教育的大美!

探究人性,对人对己一个标准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是孔子对仲弓“什么是仁”问题的回答——“出门工作、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用差遣人民如同去承当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为国家办事没有怨恨,处理家事没有怨恨。”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为了达到“仁”所需要做的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它揭示人类的本性是很容易呈现“双重标准”的——对他人一个标准,对自己一个标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双重标准”要求他人时,强调集体主义;要求自己时,主张个人主义,正印了那句话“人不知道自己有错,就像蛇不知道自己有毒”。所以,真正的“仁”应该达到什么地步呢?首先应该是不管对他人,还是对自己,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自己不喜欢的,不强加在他人身上;自己愿意去做的,也心甘情愿地奉献给他人。

在听了孔子的回答后,仲弓说,“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意思是说“我虽然不聪敏,但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由此可见,对于有些天然的道理,我们有时不必去思考其背后的逻辑,照着做就可以了。对于接受了众多教育的人们来说,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敢把自己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马克思曾说:“人类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决定了他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是摆脱的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程度上的差异。”孔子用他的智慧告诉我们,当我们对人对己一个标准的时候,人性的光辉便能闪耀于万古的黑夜。

思考自我,将自己置于集体中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孔子的弟子曾子说的。曾子在分析自己进步原因时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论语》中像这样对自我反思的句子特别多,我初略统计了一下,涉及自我的术语有“身”“己”,其中“身”大约用了17次,“己”大约用了25次。

不同于西方哲学“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三大终极问题,东方的自我思考关注于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在儒家,拥有存在的概念并非空洞,是个体的真实存在及其对整体的真诚关怀。正是因为社会的整体意识,人们才能时刻感觉人类和人性,感觉一种历史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因而博爱的集体意志驱动个体不断地反思。这也很明显地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关注于独立的个体,而东方文化关注于集体中的自我。就好像孔子诸多其他辩证的观点一样,在东方文化中,每两件事物一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自我在与集体的摩擦交融中得到发展,也得以提升。反思是痛苦的,又是幸福和高尚的,因为“自胜者强”,反思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一种无法抗拒的情感力量。它迫使你必须直面自己,接受内心的拷问,即使你的内心充满了不可名状的惆怅与悲凉,那也要勇敢面对。

苏霍姆林斯基说:“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每每走进课堂,看着那一张张原本灵动的眼睛没有期待,没有好奇,有的只是淡淡的表情。我便反思:我爱他们吗?我会爱他们吗?我应该怎样在教会知识的同时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这些我爱着的孩子们,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幸福?且行且思,我将自己的课堂定位为“唤醒人的课堂”。“唤醒人的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的尊严和情趣,心灵的敏锐和活泼,精神世界的构建和成长;关注的是学生高贵的内在品质的建立与完善。我希望作为教师,自己的精神能够冲出具体的身体,冲出小小的教室,冲向人类的未来,然后再将这精神凝聚,让它同早晨蓬勃明亮的阳光一道前来,照亮课桌椅以及存在于那里的一切生命。如今,每每走进我的课堂你就会看到:那间小小的教室里,是一屋子的华彩!

宏观看人性,微观品自我

如何认识人性?需要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不论是横向对比当下所处时代里人们的表现,还是纵向思考每个时代里每个人的不同行为,对人性的总结需要一个开阔的视野。如何认识自我?需要站在一个微观的角度——就好像站在一个角度里,然后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将自己的行为肢解成细碎,再在这些细碎中提炼出自己的原本。

如此高难度的两件事情,在人类文明刚刚开始发展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动大脑,最终拥有了这样深刻的生命智慧。而对现代人来说,或许有的人会感慨说现在生活已经这么累,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每天都有繁多的事情要去应对,还有时间来思考人性,认识自我吗?又或者说,有必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们需要在不断地认识人性的过程中了解人类的普遍共性,而在了解了共性之后,通过思考自我来将自己更好地融入于这个社会,又或者说在这个共性社会里更好地发挥优势、规避劣势,以期达到更好地成就自我的目的。

用心读《论语》,你会发现孔子及其弟子就人性和自我反复争辩、讨论,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思想得到沉淀和明晰,这应该就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用心读《论语》,你还会惊喜地发现,对孔子来说,他有一种关怀非常重要。这种关怀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奉献自己最旺盛的精力,和无条件的忠诚,为的是使我们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有人说:“生命如水,撞击岩石能溅出美丽的水花;跌下悬崖能形成壮观的瀑布。”我相信在这撞击与跌落之间,加之反思的修饰,探索的随行,滑翔的弧度必然更美。勤于探究,勇于反思,拥有一颗热诚的心,积极走进课堂,走进教育,我们会感受到,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教育是美的,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也是美的。带着对教育特有的温情,我们必将迈向教育的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