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网
湖北民进网
2019年11月20日至11月27日,我作为湖北的青年代表,有幸参加了中国青年代表团赴印度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等地展开友好访问活动。这个交流项目是应印度青年事务与体育部邀请,经团中央批准。代表团由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奇巴图率领,以全国29个省(区、市)的政府、企业、媒体、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优秀青年代表组成。
代表团20日到达印度首都新德里,21号上午参观印度国家时装技术学院。印度的学院在全国会有多个教学点,因此位于新德里的这个服务技术学院并不大,十分钟可以全部走完。听院长的介绍,这个学院的学生选拔特别严酷,可以说是万里挑一,而且学费也是非常昂贵。学院跟好莱坞及巴黎的时装潮流相接轨,很多学生毕业后都在欧美开办工作室(这点真是让人惊叹)。21日下午参观印度Siac Skh 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老实说这里的生产车间、设施设备和产能产量,虽然无法与中国的生产制造相比,但是也能看到印度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上所做的尝试。晚上代表团与印度青年代表一同参加了由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举办的中印青年联欢晚会,中印双方青年分别表演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节目,奇巴图及印度青体部官员出席了欢迎活动。
代表团访问了德里大学,与印度全国服务计划志愿者们展开交流。印度国家服务计划是印度政府资助的公共服务计划,旨在为青年提供社会实践平台,通过社区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个人实践能力。国家服务计划由印度青体部统筹实施,各州项目由州政府落实,每所大学均成立NSS小组,由20-40名学生组成,学校负责运行。代表团还访问了非政府组织“第五空间”,与项目负责人进行交流。“第五空间”通过开辟除家庭、朋辈、休闲、职业以外的“第五空间”,开展多样的活动、培训、服务及跨界合作,创作了超过150多种媒体产品和学习产品,为有需要的青少年及家庭提供帮助,更好地促进和培养青少年领导力的发展。从调研的个案情况来看,印度青年组织活跃,项目针对性强,组织体系完善,在政府关注的问题和涉及到青年事务的领域发挥着政府不可替代的功能(如环境治理、政治参与),加强了政府与青年的紧密联系,促进了社会的有效治理,提高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总体素质。
在印度管理学院,代表团见识到了印度商业和管理的精英学子,这些优秀的青年人自信而从容,他们身上自信和开放的姿态,提醒我们这个国家培养了世界五百强中30%的高管,实在是不简单。在印度酒店管理学院,代表团了解了印度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培养中职及高职生的方式,这些学生热情礼貌,重要的是还都很好看,这是不同于精英管理人才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培训形式,使得其成长为世界上多家五星级酒店重要的管理人才输出地。
访问期间,代表团还参观了泰姬陵、印度国家博物馆、伊丽莎白纪念馆、泰戈尔故居等印度著名打卡地,那些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及展品,以最直观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印度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非常震撼和激动!
在与印度不同的青年接触中,我发现印度青年大多通过互联网、影视作品了解中国,对中国的创新创业、传统文化、中国美食表示浓厚的兴趣。部分印度大学生代表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体系表示感兴趣。即使在非正式交流环节,也能感受到印度青年对中国代表团的友好、热情及礼貌。在印度的街区、社区等地,会发现印度人生活中很喜欢穿传统服饰,印度青少年看到中国代表团成员普遍表示出新鲜、好奇和善意,并乐意于代表团进行合影、交流。但中印双方目前的交往规模较两国人口体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双方交流渠道有限。他们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各国应发挥各自经济优势。印度青年对7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给与肯定,认为中国是亚洲唯一可以和欧美抗衡的国家。在感受到印度青年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自信的同时,我感受到印度青年对于中国飞速发展的羡慕,渴望国家不断发展壮大,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印度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在参访过程中,随处可见大量的青少年群体。据统计,13亿人口中35岁以下人口占60%,印度19-29岁的青年占印度总人口的27.5%,青年人口红利将为促进印度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中印青年交流是中印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印两国青年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他们是中印友好的传承者和建设者,是向印度介绍中国发展成就、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外宣窗口,是深化中印人民相互理解、培养友好感情的重要交流平台。
此次出访,我对印度的风土人情及发展中国家的变化有了直观的认识,意识到中印双方都要把对方国家的发展看成机遇。虽然印度青年因中巴关系感到不安,从而对一带一路充满了谨慎,但我们要有信心,引进来走出去,既有义务消除中国人对印度的片面理解和误会,也要消除印度青年对中国的认识不足和存在的误解。中印关系是当今世界特别是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拥有26亿人口,是世界的重要稳定因素,不仅为各自发展提供强大助力,也给当前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
(作者系民进江岸区工委会员、湖北省青联常委、武汉市逸飞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