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民进网

湖北民进网

首页 > 2019年全国两会

周洪宇代表:关于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坚决打好教育扶贫攻坚战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9-03-05浏览量:1636
【字体大小:

 案由:

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庄严承诺。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列入必须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力推进,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管长远的,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教育精准扶贫是有效提高整体脱贫效果和质量、实现脱贫最终目标的根本之策,对于打好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在教育扶贫上采取了许多得力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例如:湖南省在教育精准扶贫上下功夫,把教育精准扶贫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做到了7个精准:精准施策、精准投入、精准资助、精准就业、精配师资、精准传递、精准打造,教育精准扶贫成效明显。各地区在教育扶贫方面都有良好的措施和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少困难。目前教育精准扶贫尚识别不够精准、农村教师配备不足、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较弱等问题。

案据:

一、贫困扶持对象识别还不够精准使教育扶贫公平性受到质疑

一是建档立卡的贫困生识别不够精准,资助金存在错发、漏发现象。教育扶贫要聚焦精准,首先是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确保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的准确无误。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由于受到国网数据库处于动态调整以及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基层部门教育核查比对工作不够精准细致,对贫困生的资助仍然存在错发漏发现象。二是对于各类贫困生资金资助的档次固定,缺乏针对具体情况不同的上下浮动调节机制。多数地区对于建档立卡贫困生的资助标准分为学前、小学和初中三个档次,只有学校类型的差别,而无贫困生对象的差别。三是对贫困家庭的识别是在收入“一刀切”的识别机制下进行的,有些家庭收入虽在标准线偏上,但贫困状况和那些建档立卡户并没多大差别,而其子女却不能享受扶贫资助政策,这也是建档立卡不够精细导致扶贫政策的公平性受到质疑的原因。

二、农村学校师资配备不足及优质教师资源稀缺影响了教育扶贫质量

农村贫困地区师资配备薄弱的问题由来已久,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多,学校布点分散,师资配置不足。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学生少、班级多、班额严重不足情况,给教师有效配备造成了极大困难。二是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较严重,农村村级小学及教学点根本留不住人,这些学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学习、工作及生活条件较差,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教师宿舍和食堂。许多女性教师并非本地人,到农村学校工作缺乏安全感,因此女教师下不去,留不住,个人婚姻问题也不好解决。三是临聘教师(代课教师)数量仍较多,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和保障带来了困难。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不得已只能聘请代课教师,给县级财政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临聘教师流动性大,责任意识较淡薄,这对教师队伍的稳定是很不利的,严重影响到教育扶贫的精准性。

三、教育扶贫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缺乏全方位深度的扶助和关爱

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主要是就其家庭收入、家长劳动力状况(是否残疾)、所在学校、年级、寄宿生与否等信息的建立档案,而对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及其变化情况、情感、心理状况、理想抱负等则没有任何记录。习总书记说:“要推进教育精准扶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显然,只管现在,不管未来,只注重对扶贫对象进行经济资助,而忽略其情感交流、精神激励和心理关怀,不关心贫困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成长,就不能做到深度精准、可持续的资助和帮扶。

四、发展职业教育应当成为教育扶贫的工作重点

教育扶贫既包括在校精准扶贫,也包括校外教育扶贫,在校教育扶贫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阶段的扶贫,也包括职业教育扶贫。近年来国家加大了职业教育的扶贫力度,围绕在校生学费补助、住宿费减免等方面制定了多项政策,目的是通过职业教育,使得未能考入高中或大学的贫困家庭子女,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能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掌握“一技之长”以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为脱贫奠定基础。贫困地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扶贫力度较大,工作也做得较扎实,但在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方面则相对较弱。

 

建议:

1.建议由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扶贫办会同办理。

2.订立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工作规程,对建档立卡家庭和学生进行公开质询和公示制度。要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 (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求,增强扶贫对象识别的精准性和透明性,核准锁定建档立卡学龄人口,确保困难学生的资助精准到人。对家庭的贫困不搞“一刀切”,应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等级划定,这样资助数额可因等级而定,资助标准可因家庭而异。 划定建档立卡家庭不以家庭收入为唯一参照标准,应进行综合衡量,尤其应核实其贫困性质,考虑其致贫因素和贫困的变化趋势。

3.建立以省级财政统筹为主的精准扶持长效机制,保障农村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村地区教师工资待遇由省级财政统筹支付。建立农村贫困偏远地区分档工资体系,根据学校的偏僻程度,合理分档;设立贫困地区专项岗位津贴,由省、市级财政合理分担补助;提高贫困地学校和教学点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以保障小规模学校有稳定的师资来源和配备。

4.完善教育扶贫应助尽助政策,精准落实扶贫措施和方式。一是要将资助扩大到全部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通过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解决资金缺口。二是做到贫困家庭在学前、小学、初中教育阶段资助的全覆盖,在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范围的延伸。三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适时提高资助标准。四是精准确定资助范围,完善义务教育“一补”资助政策,将非寄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资助政策范围。

5.建立贫困生心理发展、学业进步及升学规划档案,以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深层次开展。“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首先,学校应确定每个教师的帮扶学生对象,关心其情感世界,指导其学习发展,激励其人生进步。其次,学校应配备心理咨询教师,实时给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与教育。寄宿制学校要配齐生活教师,为贫困寄宿生提高即时贴心服务。再次,结合驻村帮扶措施,结对干部应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学业成就和人生发展提供咨询和帮助。

6.重视县域中职教育发展,着力加强农村职业培训。一是制定切实可行政策,鼓励企业或吸纳外资参与职业教育,办好县域内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二是鼓励中职学校多设涉农专业,以吸引农民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技能,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农民,应给予享受国家助学金等扶持政策。三是应对贫困村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开展培训,通过举办“讲习所”、“农民夜校”等形式,在贫困村中营造勤劳致富光荣脱贫新气象。

7.教育扶贫政策的顶层设计应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和因地制宜。教育扶贫的目标是不仅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还要阻断贫困的代际转移。教育精准扶贫要考虑如何让这些孩子通过上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建立未来的就业能力基础,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如果教育扶贫仅考虑让孩子解决了学费,上得起学,或者只是保证了暂时的义务教育,而不考虑长远,那么即使扶持了贫困,但其精准度和可持续性也达不到要求。

8.加强教育扶贫工作尤其是扶贫项目的监管。许多教育扶贫项目立意很好,也经过了专门论证,但存在实施过程中的中期后期监管不到位,透明度不够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各界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的积极性。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多方监督机制的方式,形成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社会扶贫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打好脱贫攻坚战,精准教育扶贫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加强教育扶贫保障力度,更好发挥教育扶贫的辐射作用和连带效应。应认识到我国贫困地区虽有共同的属性,当然也不排除区域差异,因此,教育精准扶贫还应考虑到各贫困地区的特点和差异,因地制宜地开展扶贫工作。同时应注重扶贫与扶志、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切实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真正实现“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的任务,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