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民进网

湖北民进网

首页 > 会员风采

从文化根部和历史深处唤醒传统中国力量 ——《汉江》学术顾问、第一撰稿人潘世东教授访谈录

发布时间:2014-08-26来源:本站 浏览量:4798
【字体大小:

民进十堰市委会  熊友明

 

【编者语】三千里汉水,从悠久绵长的五千年历史深处流来,流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和文明、神话和历史、艺术和文学、精神和传统,同时也流出了科技与创新、开拓与奋斗、斗争与牺牲、和平与美丽,流成了一条奔腾不息、蕴藉深厚、泽被久远的文化之河和历史之河,流成了一条充满了奇迹和谜团的魅力之河。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完成和一江清水送往北京,随着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汉江》的开播,汉江这条神奇、神秘、神圣的母亲河,将迸发出永久伟大的、不可掩抑的历史文明魅力。带着这种信念,我们走访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汉江》学术顾问、第一撰稿人潘世东教授。

 

1、作为学术顾问和第一撰稿人,谈谈你对《汉江》纪录片思想艺术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看法。

潘世东:近日,大型历史文化片《汉江》在中央电视台和湖北卫视播出,网络好评如潮。《汉江》播出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一是对长期受到漠视甚至遗忘的汉江流域历史文化进行刮垢磨光、拨乱反正,恢复了她本来的面目;二是充分展现了汉江文明的丰功伟绩和伟大历史贡献,三是从历史深处实现了对中国力量和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发掘和生动表达,是传统资源现代转换的成功尝试;四是对汉水流域的一次大宣传,对汉水文化的一次大普及,有力地提升了地方人民文化的自信心和文化尊严感,极大地提升了汉江流域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文化影响力。

在艺术造诣上,《汉江》更是匠心独运、大气磅礴。一是其具有世界历史文明背景和国际文化视野。在古今联通、东西文明比照中,往往让人出乎意料,惊讶莫状,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纵横捭阖、犀利尖锐的冲击感;二是其具有强烈的史诗色彩。这不仅体现在《汉江》追根溯源还原真相的深沉严肃诉求上,也体现在她所昭示的伟大人物、伟大创造、伟大思想精神的宏大对象和主题上,还体现在她凝炼庄重的语言风格、雄浑阔大与色彩浓重的电视画面、以及浑厚庄严的播音效果上,这种宏大的电视艺术叙事风格,让人肃然起敬,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肃穆神圣感;三是其具有强烈的理性哲思色彩。与《楚国八百年》浪漫美艳、亦真亦幻的文字与画面不同,《汉江》更注重真史、真事、真人和真景的挖掘,将镜头对准寻常的百姓生活和已为陈迹的历史旧故,以及眼前喧嚣沸腾的经济社会,甚至市井细民的一个风俗民情细节,着意抚开细水微澜,去惊现水底的万丈冰山,着意切开生活之树琐碎平凡的表层,昭示其郁勃旺盛、石破天惊的精髓,于腐朽处见神奇,于平凡处见神圣,显示出一种思考发现的智慧和一种思想哲理的力量,给人带来一种厚重强烈的思辨感。四是其具有明丽生动、清新自然的审美色彩。就《汉江》纪录片电视画面而言,无论是绿波万顷的江汉大平原的稻浪,还是汉江两岸高高低低、起伏连绵苍翠群山,无论是清澈见底、白浪滔滔的汉江河水,还是蓝天白鸥、东方宝玉朱鹮,都昭示着汉江这块世界最后净土的高贵圣洁、勃勃生机和无穷魅力。她不但折射出人类对生态文明的强烈诉求,更闪耀着自然之美的璀璨光芒。

 

2、谈谈你对汉江流域和汉水文化的总体认识

潘世东:汉江流域在中国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和崇高地位。

汉水流域地处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之间,是中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南北分界线。汉水河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部高原通向中部盆地和东部平原的走廊,流域内的汉中盆地、南阳盆地和襄阳盆地是我国西部和中部地区南北交通的要道。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汉水流域的历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典型的地域缩影,浓缩了中国广袤大地数千年来的治乱兴衰。

汉江流域和汉水文化的原创力与文明贡献首先表现在在她四大发祥地的历史文化地位上。

第一,汉水流域是地球古老生命的重要发祥地。汉水是中国最古老的大河,在自然年龄上比长江黄河还要早七亿多年,堪称中国的“祖母河”。在战国《禹贡》九州导山导水示意图和北宋沈括的《禹迹图》中,黄河与长江的流向都与如今所见并不相同,中途几经改道,唯有汉江,在这两幅地图上描绘得与今天的地图几乎一样。人类在2500年前就认识了汉江,在1137年认识了黄河,在400年前还不知道长江源头在青海省。人类对于汉江的认识,要早于长江与黄河,直至春秋时期,汉江都保持着古中国第一大水的地位。

汉水流域既有今4.3亿年前海百合、海笔石等大量海生物的发现,更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龙蛋共生的恐龙蛋化石群的出土,它们距离今天大约6500万年,还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动植物物种宝库之一,其总数达到5000余种,其动物的红化、白化现象至今是世界罕见之谜。而据人类学家断言,大批恐龙生存繁衍的地方,便是最适宜人类诞生、繁衍之地。

第二,汉水流域是人类重要发祥地。这里是世界东方从距今100万年到五万年的古人类演变完整链条化石群的所在地。汉江之滨出土的郧县人化石大致距今80万年至100万年之间,距今75万年的是梅铺猿人牙齿化石,白龙洞猿人距今10—20万年,而黄龙洞猿人则距今5万年。在古人类的发现上,中国有八大古人类遗址。北京猿人、蓝田猿人、云南元谋猿人、安徽和县猿人、南京猿人、巫山猿人和汉江郧县猿人。其他地方的猿人发现都是孤例,唯独“郧县人”遗址构成了由猿到人最重要阶段一百万年间的一个完整链条。汉水流域古人类演变完整链条化石群的发现,彻底改写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一元论历史,使汉水流域成了人类当之无愧的摇篮。

第三,汉水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据吕思勉、钱穆和石泉等人的观点看,古代民族的得名往往是他们居住的地区。古老的华夏民族主干最早就是生活在汉水流域。他们认为,华夏族就是生活在华山以南、夏水两岸的民族。而古代华山就是现在的河南嵩山,夏水就是今天的汉水。这说明,汉水流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族源的发祥地。也正因为如此,汉江还是中国唯一一条被国外(韩国)系统复制迁移了名称、风俗文化和流域地名的大江,她同时也成了远古移民海外韩国人的祖先之河。

第四,汉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三皇在这里留下了“伏羲画八卦”、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中国最美丽、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嫦娥奔月、汉水女神、大禹治水等在这里诞生,商洛阳墟山发现了仓颉发明的最早文字,钟祥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稻作遗址,汉口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盘龙城,随州发现了春秋时代世界上最先进的乐器编钟,而在汉江之滨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工地现场的辽瓦梁子,发现了著名的“中国地下通史遗址”,遗址的文化延续呈层叠状展开,从夏代一直延伸到了明清.......

作为兴龙之地,在汉代,从汉水走出了西汉和东汉两朝的开国帝王刘邦和刘秀。由于他们对西汉和东汉王朝的开辟和建立,使一个历史上唯一可以与大唐王朝兴盛强大并驾齐驱的帝国从汉水兴起,使汉水与汉朝、汉人、汉语、汉字、汉族、汉服、汉子、汉学等等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联系,使汉水流域成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成为世界各地华夏子孙和汉民族祖居圣地。

 

3、谈谈你对汉水流域和汉水文化开发与研究现状的总体认识

潘世东:汉水文化在自身的历史进程中处于南北文化激荡交融的锋面,吸纳了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优长,具有兼容会通、独树一帜的特色,是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流域文化范型。事实表明,汉水文化,对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文化的演进,对于从整体上认识汉水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汉水的历史和现实、政治和经济、民族和文化,以及研究它与环太平洋地区的古今文化交流,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汉水文化的观照和审视,就是对中华文化的重心和关节点的观照和审视。

作为我国流域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特殊文化范型的汉水文化,近些年来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由于受行政区划、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研究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对这一地域的人文社科研究还很不够。尽管在史前考古、农业水利、经济开发、人口演变、历史地理、环境变迁等外围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本体研究打下了初步基础。但就汉水文化的本体研究而言,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起色不大,进步不快,而且各照一隅,鲜观衢路,研究格局狭小,视野不够开阔。就一般研究所见,陕西学者的视野主要局限于汉水上中游,湖北学者多定位于汉水中下游,而河南的学者则只青睐于南阳盆地,缺乏全方位、多向度的探索和系统性的本体研究。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组织性、计划性和全局性的观念,大多是单线深入,孤军作战,没有号令全流域的权威的学术组织,没有定期的学术会议,没有共同的攻关项目,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第二,缺乏广泛的联系沟通和交流讨论,往往形成单兵作战、画地为牢、闭门造车、重复研究的不利局面。第三,缺乏产业化、市场化意识,从理论到理论,研究成果除了在学术圈子流传外,直接转化程度低,经济效益较差。第四,缺乏具有现代意识的研究人才和足够的资金支持。第五,缺乏大文化建设和开发的政策、宣传舆论氛围,缺乏一个大的文化展示舞台。第六,缺乏跨省、跨区域的有效的合作机制。这些局限使汉水文化研究陷入了进退维谷、支离破碎的窘境。

 

4、你首次为央视撰写专题稿,而且是系列电视片的解说词,相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您当时是怎么样立意的?为什么会这样来创作?

潘世东:这次为《汉江》撰写系列解说词,的确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但是和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泰斗级大导演夏骏的合作,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和天大的幸运。通过长达两年的创作拍摄过程,我从他和他的团队身上学习到不少东西,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诚挚地感谢夏骏先生和他的团队!诚挚地感谢湖北省委宣传部和湖北电视台的领导,感谢他们赐予的深厚信任和无上光荣的平台!

汉水历史源远流长,汉水文化博大精深。要在短短六集纪录片中展示汉水文化的历史文化的确不是一件易事。按照省委宣传部长尹汉宁和湖北电视台王茂亮台长的指示,经过《汉江》编创团队反复研讨,最后确定了《汉江》的核心主题:回望汉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寻绎中华文明最为古老、最为久远的根须,凸显当代中国力量和中国梦的最为坚实牢固、最为深远强大的传统根基;凸显汉江流域历史文明的丰功伟绩,彰显汉水流域的文化光彩、文化尊严和文化自信;告别漠视与遗忘,还原汉江历史文明的崇高地位,还原汉江母亲河的历史本来面目,正如王茂亮台长所言:“发掘母亲河,传播母亲河,礼赞讴歌母亲河”。

 

5、《汉江》究竟讲了什么?想表达什么?在撰写过程中,觉得最有价值的内容是什么?

潘世东:汉江所涉内容博大精深,不突出重点会陷入史料的汪洋大海之中。因为此前我已完成《汉水文化论纲》、《汉水文化概论》、《汉江文化史》、《汉水文化论文集》和《汉水风俗文化研究》等著作,对汉水文化有了全面的、完整的了解,领悟了汉水文化的历史发展、整体风貌、文化特色、精神灵魂,在和中国著名文化历史政论片编导夏骏和他的编创团队多次沟通协商的基础上,决定从六个横断面入手,实现对汉江流域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商旅航运、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宏观扫描和深入剖析,从文化根部和历史深处展示汉水流域历史文明的核心传统和伟大魅力:

第一集《源远流长》,凸显汉水流域的四大历史文化地位——四大重要发祥地:生命、人类、民族、民族文化。从距今80万年的郧县郧阳人头骨化石和陕西汉水源头说起,汉江如同一位温柔慈祥的母亲,千万年来滋润着这方水土,养育了一方儿女。

第二集《文明纽带》,凸显汉水流域勾连南北、兼容汇通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从西北黄土高原的古代帝国政治中心与南北丝绸之路,到江南乡村的富庶之地,汉江以其海纳百川、包容万象的气度,成为盛世汉唐享誉海外的标志。

第三集《兴国之本》,凸显汉水流域富甲一方、惠施天下高度发达的农商文明。以汉江流域的远古农耕文明屈家岭文化遗址出土的稻谷,连接起“湖广熟,天下足”的粮仓,解密古代汉江一线农业、商业兴盛的传奇。

第四集《魂济中华》,凸显汉水流域文化特性的刚柔相济、仙风道骨。汉江之水化为道家鱼形八卦,从文化精神层面探讨汉江南北交通、文化交融,为中华文明基因不断注入生命活力,进而影响民族性格与精神气质。

第五集《灿若星河》,凸显汉水流域人杰地灵、群星闪耀,带领大家在汉中探问蔡伦造纸的灵感,在南阳感怀张仲景的回春妙手,在襄阳欣赏诸葛亮的大智大德、品味孟浩然的飘逸洒脱,在安陆赞美李白的豪放浪漫。

第六集《天下之中》,凸显汉水流域居中扼要,撼动天下的重要政治经济、军事战略地位。从历史上西汉的龙兴之地,到大唐雄风的丝路万里,汉江将这片土地上的南来北往、东成西就在这个区域内富集、浸润,从而涌动出勃勃生机。

 

6、这部片子中,哪些内容是与湖北相关的?您为什么会选择用这些内容来展示汉江,反映湖北?

潘世东:《汉江》是一部回望汉江流域历史文明的全景式的人文记录大片,在宏观观照上着眼于流域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没有厚此薄彼之分,这也是陕西、河南、包括重庆与甘肃都比较满意和认同的地方,这也是一部大片和一个编剧应有的文化气度和情怀。但由于汉江在湖北境内河流主干长度和流域面积占有五分之三之多,所涉文化事相自然就比其他省区要多,加之撰稿人又是湖北人,因为接触多、认识深的原因,客观上可能导致对湖北的介绍要偏多一些。

进入《汉江》的湖北历史文化内容都是顶级的经典所在,主要在:一是伟大的物质文明创造,如神农对农业、中药的发明、屈家岭遗址对中华稻作文明的影响、曾侯乙墓编钟对人类音乐文明的贡献等;二是伟大的精神文化贡献,如道教作为中国唯一本土宗教,其崇尚自然、自由浪漫、、知足淡泊、天人合一的精神,与儒家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人灵魂和心理的两个方面;此外还有关羽、诸葛亮、范蠡、张居正、张之洞等人所代表的的忠义、爱国、诚信、改革、感恩精神等;三是顶级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富饶的山河禀赋,如武当山、明显陵、天下四聚汉口、南船北马襄阳、江汉大平原、竹山绿松石等;四是伟大的历史人物,如刘秀、屈原、关羽、诸葛亮、张居正、张之洞等。

因为这些是汉江文明的创造标高所在,是汉江儿女灵性智慧的闪光所在,是构成文明基础和历史动力的核心所在,更是湖北文明创造和文明价值的典范代表所在。随着他们的推出,湖北高度、湖北精神、湖北力量、湖北风采便能落地生根、闪耀而出。

 

7、《汉江》这部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您付出了辛勤劳动和诸多心血。能否谈谈你对汉水文化研究的情况,以及您此时此刻的感想?

潘世东:作为一个生长在汉水流域土地上的人,我对这条历史文化大河满怀着一份深深地的痴迷和依恋,立志要为汉水这条母亲河做点什么。伴随着50余年青春岁月的流逝,随着多次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和多少次田野调查活动的深入,在多次徒步沿汉江之滨行走并洒下无数汗水和辛劳之后,我对汉江的骄傲自豪有了坚不可摧的认识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20余年来,我将汉水彻底地融入了自己的人生和事业。作为学者,我作报告,开讲座,首先将汉水文化带进了电大、机关、党校和社区;作为主编,我首先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开设了“汉水文化与南水北调研究”专栏;作为教授,我率先将汉水文化引进了大学课堂,先后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和政史系开设了“汉水文化研究”的选修课;作为一个研究者,我写成了汉水流域文化史上第一本《汉水文化概论》的教材和《汉水文化论纲》的专著。鉴于我对汉水文化的执着和建树,2008年湖北省电视台荆楚讲堂频道赴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请我开坛讲论汉水文化,一举排成四个系列18集节目,使汉水文化完成了从平面媒体向立体空间媒体的飞跃,不仅飞出了汉江,而且飞出了湖北和更远大辽阔的空间。我的初衷非常简单,就是想以自己的辛劳和智慧对生我、育我的汉江做出自己稚拙的歌唱和感恩戴德的奉献,并进而让世人、让我们的子辈后人去了解汉江、认识汉江、热爱汉江、保护并开发建设汉江。

我对于汉水文化的执着和深情赢得了业界广泛的认同和好评。著名东方审美文化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邱紫华教授指出,我的著作,“立足于文化历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地理学等学科背景,着眼于全面性、典型性、学术性和普及性等写作定位,运用现代学术规范,首次从六个层面系统地梳理了汉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古今概貌,揭示了汉水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全面地描绘了汉水流域具有典型意义、五彩纷呈的文化事象和民风民俗,填补了地域文化研究、流域与河流文化研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大空白。”湖北省政府将首个汉水文化研究社科奖授予了我,将湖北省高校重点人文社科基地汉水文化基地落户郧阳师专,并将湖北省高校二级教授的殊荣授予了我。人民网、光明网、湖北电视台、长江新闻号、山东卫视、四川成都电视台等知名媒体闻名前来访谈,《中国国家地理》推荐我作为解释汉水文化事相的指名专家……对于这些纷至沓来的荣誉,我觉得都太过夸张奢侈了,我只不过托了汉水母亲的福,为汉水母亲做了一点我应该做的而已。

面对业已播出的《汉江》,首先我心中充满感激。作为一个汉水文化的普通研究者,我要感谢那些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关心支持、并参与汉水文化研究的领导和同志们,是大家共同的智慧与合力促成了《汉江》的问世;我还要诚挚感谢对汉水文化情有独钟、别具文化眼光和文化情怀的前王生铁主席、湖北省委宣传部尹汉宁部长和湖北电视台王茂亮台长,没有他们,就没有《汉江》的今天;我要特别感谢《汉江》总编导夏骏先生和纪录片总监朱立军主任,没有他们的信任鼓励和提携,我很难达到目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