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网

湖北民进网
中国新闻周刊 闵杰
叶青是中国官场中不多的网络大V之一。他一直利用网络努力发表推动改革的言论。
在敢言、直言和慎言之中寻求一条可行的路径。
尽管已经当了十年的“官”,但叶青仍然不太像个官。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曾连续八年上书“两会”,建议“公车改革”。从上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的第一天起,他就把自己的专职司机“炒掉”,成为“官场另类”。
自从2006年初尝博客开始,他已经坚持写了八年,至今仍然三天左右更新一篇博客。现在他又成了一个“微博控”,乐此不疲地玩转了八个微博平台,累积粉丝量超过410万。
作为微博“大V”,尽管粉丝众多,但24岁的儿子却不算其中之一,“关注他以后,每天只能看见他刷屏,几乎看不见别人的消息了。”这让叶青感到“有点遗憾”。
在儿子眼中,叶青是个“披着官员外衣的学者”,叶青自己也认可这一点,“我的主要任务不是做官,而是提出建议和传播观念。”
前微博时代
叶青是福建人,喜欢喝家乡武夷山的岩茶,性格也像功夫茶一样不温不火,说话慢条斯理,但这并不妨碍他的“表达欲”。
最初释放表达的平台是大学课堂。他1979年考上湖北财经学院即后来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986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南财大外国财税教研室副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彼时,他就开始呼吁公车改革。后来他还放下狠话:“如果哪天我做了官员,第一件事情就是推动公车改革。”
2002年,叶青被任命为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并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上任第一天,他真的“炒掉”专职司机,以单位补贴油费的方式“开自私车”。
当选人大代表的第二年,他就开始提交关于“公车改革”的建议。与此同时,他还在媒体上配合发表文章:《为什么非得车改:加快公车改革的建议》、《我的车改经历》……
和一般官员远离媒体相比,叶青一直和媒体走得很近。他总结自己,不拒绝采访、不拒绝讲座、不拒绝约稿。“有时候一上午要接待好几批媒体采访,武汉电视台的正在楼上采访我,湖北省电视台的在楼下等着。”叶青说。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叶青创建了博客,希望通过网络引起更大的反响。这是他的新策略。写博客不但让他戒掉了“斗地主”的瘾,还让他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位网友在他的博客上留言,“你们的观点和普通人没多大区别,凭印象、凭感觉的多,经过深思熟虑、有真知灼见的少,是不是一开会就开始临时抱佛脚啊。”这种从未有过的、来自网民的直接而尖锐的反馈让叶青震惊。
他在一年时间内贴出近400篇博文,其中关于车改的文章有16篇。他的博客大多与实际生活相关,比如分餐制与节约、酒后驾车与安全、司机配备与“三公治理”。他在博客上公布了自己的邮箱。“每天早上我第一件事都是打开邮箱。”每个人只要有相关的议案和内容,就可以给他跟帖或者发邮件。
在博客上,有人与叶青探讨问题,也有人把他当成了下情上传的途径:投诉、状告、反映问题。“以前只有通过媒体采访才能把意见扩散到网上,是‘被动式宣传’,有自己的博客以后,就变成‘主动宣传’了。”他这样总结。
“玩微博也是提建议”
2010年两会期间,叶青接到新浪微博管理员的电话,邀请他加入微博。那时,微博更像源自西方的一种社交工具,充斥大量琐碎的私人信息,“都是一些娱乐明星在发布每天吃了什么,干了什么。”叶青有些抵触。
但借助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功能的完善,叶青越来越感到微博“微力无边”,“现在文章挂到博客上去,一个星期也才有几百个读者。而一条微博刚发出去后,转头看就有3000多人阅读过。”
开始用微博的叶青更新得很频繁,平均每天十几条,但主要内容都是经济数据和形势、财经经费和改革、外地发展经验以及国学内容,“我的很多观念来自国学,比如孔子说,‘政在节财’。政府做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政府治理关键在于节约,我搞车改也是做国学。”他解释。
不刻意制造轰动事件、不追捧有争议的热点话题,几乎是叶青写微博信守的“理性”原则,但有些微博也偶尔会成为轰动一时的“公共话题”。
2012年两会期间,叶青在微博上转发了别人的信息,称有测算数据显示,中国全年的公务用酒量相当于每年喝掉一个“西湖”。这最初并非出自叶青之口,但凭借他全国人大代表和官员的身份,“全国官员每年喝掉一个西湖”很快成为当年两会的热议话题。
叶青并不否认自己是意见领袖或公共知识分子,尽管“公知”如今备受争议。相对于一些“公知”的无所不能,叶青更乐于专注于自己擅长的经济和财政领域内的公共话题。
现在反思,叶青觉得自己在有些时候也走过“弯路”。2010年底,网络对于中共党史的阐释很热,“最早的时候是一条关于方志敏的帖子。我很好奇,就转了。后来有人就善意地提醒我说,你影响这么大,转这个东西是不好的。”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这让叶青更加审慎,拿不准的事情不再轻易转发,对社会热点和公共事件也再不轻易追捧。
现在,叶青同时打理着包括几大门户在内的八个微博平台,而粉丝数量最多的腾讯微博已经有超过330万粉丝。对于和粉丝的关系,他希望以自己的兴趣加以影响,但并不刻意讨好,更不喜欢无谓的争论。
2011年,因为在大学讲课中的一句“建议大家如果毕业以后想自己创业的话不妨养猪”,引发“养猪风波”,但他并不做过多解释,“我有一个原则,‘无错不复’,我认为没有错的话就不会去理睬,在微博上不要与陌生人吵架。”他说。
叶青的微博一直被视为“官员微博”的典型而备受关注。现实中,很多官员对微博都处于抵制、观望或潜水的状态,“因为官员怕被骂,而且如果上司不开微博,就表明上司并不支持。”叶青说。
尽管一直被视为“最直言不讳”的官员,但在驾驭微博方面,叶青也曾有过一次深刻的教训。事情源自唐骏的“学历门”事件。叶青在微博上发表了一句评论,“相对于唐骏的才智,管理企业的能力,假文凭是小事一桩。”
这句评论很快引起了“口诛笔伐”,批评声音认为,政府官员力挺唐骏比“学历门”本身更可怕,甚至有人就此得出结论:“怪不得统计数据水分多。”
“当时给我的压力还是挺大的,后来想想是有些不妥,这也是我唯一删过的一条帖子。”叶青坦言,这次事件让他明白,官员微博更应该“谨言慎行”。
不过,叶青也坦言,自己敢于说真话,源于身上的多重“保护伞”:民主党派身份、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协常委、武汉市政府参事室参事。在叶青看来,这些身份给他提供的不只是权力,而是宝贵的话语空间。
不过叶青也明白,自己在官场算是异类,“甚至是掌握我命运的领导都不喜欢我。”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捍卫自己“表达”的权力,“民主党派应该是批评党,如果让我当更大的官,但是不让我说话,我不愿意。当代表要提建议,写提案要提建议,玩微博也是提建议。”“官员对微博不应该避忌”如今,微博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强大的舆论场。在向来低调的中国官场,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官员在微博上“浮出水面”,甚至成为活跃的“大V”。这个“官员微博”的群体包括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蔡奇等人。
在叶青的引领下,一些湖北的官员也开始试水微博,武汉市公安局警务合作处处长陈骥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我知道叶青开了微博后,就开始向他‘示好’,主要是希望向他讨教。”陈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虽然两人也有私交,但更多的交流还是在微博上,“他经常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我们转发一些市民服务信息,或者是澄清谣言。”
而对陈骥来说,自己玩微博,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曾任武汉市交管局新闻发言人,对舆情的掌控能力有一定的底气,另一方面则源自叶青的示范效应。“他这种级别的官员都能开微博,我为什么不能?”不过他也坦言,目前实名开微博的官员还是太少,“微博对于仕途升迁没什么好处,很多官员不希望给自己找麻烦,这需要智慧、毅力和勇气。”
“微博可以智官,也可以制官。”叶青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这是他对官员开微博的最大体会,官员对微博不应该避忌,而是要熟悉它、关注它、驾驭它。
玩了三年微博之后,叶青觉得微博已经产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三年前微博还不能代表民意,现在恐怕并非如此,“微博正在从非主流开始影响主流,成为未来中国改革的推动力。”他说,所以他极少在微博上谈论风花雪月,他觉得每一条微博都有它的重要性,都在传播一种观念,“我不会浪费资源,我希望传播一种新思维,这让我有种回到过去当老师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