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民进网

湖北民进网

首页 > 会员风采

行走在乡村振兴一线的“菇”勇者——记民进会员、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谭爱华

发布时间:2023-08-31来源:民进三峡职院支部 浏览量:464
【字体大小:

 1e50c7f75d63c1a3d944af672e3151e

        “注意看,这是菌丝体,它的繁殖主要从一点向周围呈辐射状生长……”一名身材不高、齐耳短发的女老师正在课堂上认真指引学生们观察菌丝体的形态结构。

        她叫谭爱华,女,汉族, 1967年1月出生,湖北秭归人。2001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现为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教授(正高二级),主要从事食用菌领域的教学、科研、生产及科技服务等工作。她手中展示的这块十分典型的菌丝体正是谭爱华利用休息时间辗转乡下多个菇棚找来的,在通往远安、宜都、夷陵等地的班车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戴着草帽的小个子女人小心翼翼地抱着装着香菇菌棒的大纸箱,同事们常常笑她是到乡下打货的香菇“贩子”。

        敢为人先  创新路上的领路人

        数十年来,谭爱华一心扑在食用菌研究及教学事业上,从一个青涩柔弱的小姑娘变成了一名坚毅干练的“女强人”。她主讲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先后成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共主持和参与省市级教科研项目35项,获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11项、宜昌市科技进步奖3项、专利8项,主编教材3本,发表主笔教科研论文40多篇。先后被评为“湖北名师”“楚天园丁奖”“湖北省食用菌行业十大杰出中青年人才”“宜昌市五一劳动奖章”“宜昌市三八红旗手”“宜昌市优秀专家”“优秀民进会员”等荣誉称号。

         1999年7月,谭爱华在三峡河谷地带天柱山进行野生菌资源调查时发现了一种野生食用菌,紫颜色、形状像陀螺。在对大量子实体和相关土壤样品、植物标本等进行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所发现的紫陀螺菌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她所发现的紫陀螺菌是一种国内尚未见报道的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珍稀食用蕈菌。科技部门组织专家组对其技术路线和实验结果进行鉴定后一致认为,紫陀螺菌在中国首次发现,该成果属国内领先水平。她的“紫陀螺菌菌株分离及鉴定研究”项目结果被国内专家组鉴定为“研究水平国内领先”。

        从首次发现到今天的二十多年里,谭爱华对紫陀螺菌的热爱从未减退,对它的研究也从未止步。现在,她的团队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年轻老师加入其中,一同成为研究和推广紫陀螺菌的“菇”勇者。

        授人以渔  学生眼中的谭“妈妈”

        作为一线专职教师,谭爱华每周都有16-20课时的教学任务。从教36年来,她始终恪尽职守,用语言播种,用知识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把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为了让学生学会各种菌菇的菌种分离方法,她总是手把手教每位学生进行无菌操作。课堂上完不成的,就利用课余休息和晚上的时间,废寝忘食的指导学生操作。有一个学生在学习时掉了课,但他特别希望学会菌种分离技术,当天课后,谭老师主动把学生带到实验室,用了四个小时手把手教学全部操作技术,引导学生成长为振兴乡村建设的技术能手。

        为了增加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她注重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深入生产一线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素材,将神秘的生物世界与深奥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再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授出来。还经常组织学生到菇棚现场了解,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融合一起,让学生学有所成。

         三峡职院创业班的培训学员邓兵是一个80后小伙儿,创业初期由于对食用菌的种植一窍不通,刚开始的大半年,亏了不少钱。谭爱华主动上门指导邓兵如何控制菌菇的温度和湿度及食用菌栽培注意事项。“谭老师那真是像自己的妈妈一样手把手教我怎么搞,一直教到我学会为止”,有了专家的指导,加上自己刻苦钻研,邓兵成为了一名食用菌种植能手,食用菌生产越做越红火,不仅新引进羊肚菌,还兴建了菌菇培育工厂,一年净收入就有20万元。他打算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发展菌菇旅游采摘园。同时也计划将技术传授给乡亲,带动更多的人共同致富。

         就是这样的谭“妈妈”,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用德技双修的“蘑”力,帮助和吸引着众多求学若渴的学子。

         兴产助农  致富“菌”团的领军人

        “作为民进会员,我有一种想要服务人民、回报社会的责任感,要用自己手中的技术,帮助父老乡亲们脱贫致富。”

        谭爱华出自农村,深知农民劳作艰辛,为推广食用菌种植,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她上四川、下河南,几乎跑遍半个中国到处取“菌”,长期埋头实验室搞研究,终于培育出适合宜昌本地种植的羊肚菌菌种。先后申报了校级重大科研项目“五峰苏家河村羊肚菌种植技术研究”,市级农业项目“羊肚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和“羊肚菌液体菌种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誓要使羊肚菌在宜昌落地生根。

         2017年1月18日,天降大雪。“刚刚冒土的羊肚菌能否经得住风雪考验?”谭爱华来不及多想便立即驱车前往海拔1000多米的长阳县榔坪镇沙地村,到羊肚菌试种户的大棚查看情况,待做完观察和记录,已是下午5点多钟。返程途中,由于雨雪雾大天黑得早,乡村公路根本看不清路。谭爱华下车靠着手机微弱的光线在前面探路,司机溜着没带防滑链的车在后面提心吊胆摸索前行。原本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硬是走了7个多小时。等走到榔坪集镇,已是凌晨时分,饥寒交加的谭爱华,内衣全部湿透,披散的头发坠着冰花,双脚肿胀的连鞋子都扯不下来。

         秭归县熊家岭村村民刘献国是谭爱华重点扶持的一个种植户。2017年8月,刘献国主动上门要求加入试验试种羊肚菌试种团队,谭爱华当天驱车150多公里,然后步行两公里山路到他家进行考察,并当场决定把熊家岭村作为半高山地区的一个试验试种点。11月中旬羊肚菌播种,谭爱华在熊家岭住下来指导整地、播种、覆膜、搭棚。缺人手,她便喊来家人义务帮忙,3.8亩的试验田终于种植结束。翌年2月,试验田里第一茬羊肚菌出土了,她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刘献国家,日夜观察羊肚菌的生长情况,指导采摘。如今,刘献国羊肚菌的种植面积已达到32亩,年纯收入30多万元,被当地评为扶贫攻坚科技致富先进典型。

        心怀民进担当,打造致富“菌”团。谭爱华率领团队成员们多次举办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耐心解答各种食用菌生产技术难题;常年奔走在远安、长阳、秭归、五峰、宜都等食用菌主产区,充分发挥技术专长,为菇农朋友和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多次配合宜昌市科协和民进宜昌市委会等相关部门送科技下乡助农。现在,宜昌市羊肚菌的种植面积已从当初的100多亩扩展到2000多亩,年综合产值超过3个亿。成为宜昌高山、半高山地区的农民致富好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