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网
湖北民进网
2018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联组会上作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2019年9月,《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
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如何加强包括我们民进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无疑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一环。这是因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其中的制胜法宝就是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一、加强参政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民主党派作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参政党,其参政议政的履职情况大多不尽如人意,尤其是省级以下组织,多以随机发散式的参政议政为主,暴露出被动参政、不切实际、研究不系统等诸多问题,缺乏高见、独见、新见、远见,少数党派的地方骨干成员还热衷于放大炮、提“雷人”提案。与此同时,随着政府公共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日益增强,民主党派的“建言献策”很容易被当作“外行”意见而遭到忽视和排斥,不少党派的骨干成员也在这种忽视和排斥中逐渐丧失了勇气和信心。因此,在与政府部门的各种对话中,民主党派往往不敢质疑对方的谬误,不能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不愿提出新的理念和思路。即使在例行的参政议政活动如双月座谈会、议提案督办和视察调研中,面对政府部门严谨、专业且数据详实的通报材料,民主党派的“建言献策”也多是泛泛而谈,或随声附和,参政议政逐渐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民主党派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更无法彰显自身的价值。诚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民主党派自身而言,以下两点原因不容忽视:
首先,民主党派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随着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加强,民主党派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传统优势或淡化或消失,旗帜性人物或谢世或风烛残年,后起之秀则青黄不接,存在以下结构性问题。一是在知识结构上“三多三少”。即专业型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专家学者多,行政领导少;自然科学的多,社会科学的少。在参政能力上往往表现为专业深度有余,宏观性不足。二是在年龄结构上“老化”问题严重。在一些地方,五十岁以上的民主党派成员占到了全体成员的50%以上。大龄党员虽然经验丰富,但也存在积极性不足、知识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敢想敢干的勇气等问题,影响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能力。三是在界别结构上,受发展对象分工的限制,长期存在着吸纳人员渠道单一、人才面窄的问题。
其次,参政议政激励措施有待增强。当前,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激励措施,多为对优秀信息、优秀提案、优秀支部等进行表彰。而民主党派成员的参政议政工作多属兼职,能够投入参政议政的时间与精力较为有限。在现有制度环境下,民主党派成员的个人利益未能充分联接参政议政的参与度和成效度。故在实践中,不少民主党派成员缺乏议政建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质量的提案和建议多出自个别“精英”成员之手,民主党派成员之间的参政能力差距有拉大之势。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也与少数民主党派成员入党态度不端正有关,这部分成员将民主党派和政协看成是积累人脉资源的平台与载体,对参政议政不感兴趣。因此,现有参政议政激励措施不力,是参政党干部队伍建设的一处软肋。
二、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百年经验的启示
选贤任能是中国政治的重要传统。古人云:“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其中一个制胜法宝就是选贤任能、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从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百年经验中,我们不难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要切实畅通优秀人才进入干部队伍的渠道。早在1940年,为了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力量,中共中央在党内发出了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要求在人事安排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吸引小资产阶级、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加入抗日民主政权,干部选拔民主化从党内拓展到社会领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抽调军队干部留在解放区担任行政干部,还广泛吸收党外民主人士参加人民政权建设。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自下而上探索建立了竞争性干部选拔制度,其中一个最大亮点是放宽资格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体制外优秀人才参与竞争。但由于实践中频繁出现“唯票”“唯分”现象和弱化党委(组)作用的问题,因而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通道一度有收窄的迹象。在此背景下,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可以从党政机关选拔任用,也可以从党政机关以外选拔任用,注意从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以及社会组织中发现选拔。”
第二,要建立健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由于我国“官本位”文化传统根深蒂固,能上不能下的现象长期存在。1962年,邓小平同志就在《执政党的干部问题》中尖锐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对干部就是包下来,能上不能下。现在看来,副作用很大。”为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个对策: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退休制度;要求干部先从基层做起,逐渐从制度上、习惯上、风气上做到能上能下。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倡廉的扎实推进和问责制度的不断完善,实践中“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错误思想蔓延,少数领导干部庸政、懒政、怠政,却占据着稀缺的领导职位,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函待进一步完善。因此,2015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为“能上能下”建章立制。2020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又强调要“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
三、加强参政党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路
借鉴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百年经验,为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常态机制,笔者在此提出加强参政党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路,以期抛砖引玉。
第一,完善引才和育才机制。为形成一支结构合理、训练有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高素质的参政议政干部队伍,民主党派应大力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1、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发展成员,吸收人才,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根基所在。对此,一是要把好入口关。新成员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还应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是否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和较强的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以及处理政治问题等诸方面的水平与能力,是民主党派成员是否具备较高政治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其能否出色地履行自身职能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切实纠正将民主党派当作“联谊组织”的看法,改变以往发展“等人上门”的做法,“主动出击”,积极发现和吸收综合素质高、参政议政能力强的无党派人士加入民主党派。二是要把好结构关。注意优化人才的知识、年龄、界别结构。新成员的发展应围绕参政议政这个中心,重点发展以下人才:高层次的知识分子,他们分析问题深刻,能为参政议政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持;高素质的公务员,他们熟悉我国政治运作的规律和要求,能弥补纯理论专家在这方面的缺陷;高素质的经济界人士,经济建设是参政议政的“主战场”,而他们恰恰熟悉经济运行的客观现实和基本需求,有助于消除“隔靴搔痒”的缺憾;无党派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们政治可靠、业务娴熟,在参政议政方面具有独特的便利条件。 2、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采取学习会、培训班、讲座等多种方式,提高全体成员参政议政能力。另一方面,重点加强对参政议政骨干成员的培养教育。具体而言,一要多安排他们参加各级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的学习与培训,提高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二要多安排他们参加有关情况通报会和调研、考察、视察等活动,拓宽视野,加深对基本国情、省情、市情、县情的认识。
第二,完善参政议政激励机制。在参政议政工作中,民主党派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着整个组织参政议政的成效和水平。而参政议政工作多为兼职,若没有组织的推动和引导,个人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非常有限。因此,各民主党派除了继续对优秀信息、优秀提案等进行表彰并加以物质奖励外,还应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广大成员的参政议政热情,营造人人都是参政议政“关心者、支持者、参与者、推动者”的工作氛围和生动局面,实现个人、组织参政议政能力、水平、质量的同步提升。这种新的评价激励机制,可依各党派、各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别具特色,但应遵循以下几点共识:一是要坚持“人尽其才”的用人理念,根据参政议政的表现,积极选配政治责任心强、政策理论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文字表达能力佳的各类人才进入参政议政工作部门和专门委员会,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二是要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要以参政议政能力的强弱、贡献的大小作为各级组织选拔领导干部、推荐后备干部的基本条件,有效抵制“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情绪。三是要坚持“有为才有位”的指导思想,把参政议政与实职安排、政治安排和“特约人员”安排结合起来,为优秀成员提供更为广阔的参政议政平台。四是要倡导“兼职即本职”的政策导向,通过中共统战部与相关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积极协调,对参政议政成绩突出者,在年终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从而引导广大成员积极为参政议政做贡献。
总之,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百年经验,给包括民进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深刻的启示,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仔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