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浅的全面与深刻的片面
发布时间:2004-02-23 来源:hyzx
肤浅的全面与深刻的片面
全面怎会肤浅?片面何来深刻?
一般说来,认识有全面与片面之分。在常人眼里,全面总是比片面要好。事情果真如此吗?倘若一种全面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这种全面无疑是深刻的,应予以肯定。然而,并非所有的全面皆是如此。其中有些大概只能称得上是肤浅的全面。比如,甲、乙两人相遇,甲问乙当日天气如何,乙不作任何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回答,只说:“今天天气可能好,也可能不好”。这种回答可谓全面矣!比起那种有倾向性(可能也就错了)的答复,既保险又周全,你能说它“不全面”么?可是,诸如此类信息量等于零的“正确的废话”,谈得上“深刻”吗?
反之,在某些情况下,即或是某些片面也远比这种说了等于没说的全面要有价值得多。稍微留心一下中国现代史,你会发现这种一种有趣的现象:在当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逆流而行的保守分子,大多“高瞻远瞩”、“深思熟虑”,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一股“全面感”,认为传统文化固然糟粕不少,可也有许多精华亟应继承。西洋文化尽管新进,但于中国国情多有不符,汲取时尤须注意。提倡白话文当然不错,但何必反对用古文、看古书?这种“全面观”,实则是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托词。对比之下,提倡新文化的前驱者们显得那么“片面”、“简单”、“偏激”、“幼稚”。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诸人的激烈言行人所详知,此处姑且不论,即便是鲁迅,不也断然说道:“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其用意也是不言而喻的。难道他们都很“肤浅”么?
全面与片面,双方都涵寓着肤浅与深刻的两面。问题不在于是全面还是片面,而在于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达于此,均为深刻;离于此,皆是肤浅。以往对于全面,我们往往明其深刻而 其肤浅。而对于片面,却明期肤浅而 其深刻。这是需要重新认识的一个问题。
片面之所以不乏深刻,揣其原由大抵有二:一、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片面是一种相对。相对性和绝对性是同一真理的双重属性或不同方面,二者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任何一个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离开了相对真理,绝对真理不复存在。同理,离开了众多深刻的片面,深刻的全面亦不复存在。二、片面是一种强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实现其目的,在某个时期,总是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甚至极而言之。这样做丝毫不意味着忽略了另一个方面。鲁迅曾感慨地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折改革也不肯行”。(《无声的中国》)鲁迅毕竟是鲁迅,一语便道破了中国人传统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的特质。矫枉必须过正。明乎此理,我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前驱者们的激烈言行,岂不就有了充分的理解吗?
纵览今日理论界、学术界,某种片面之论一提出,即使其含有真理的颗粒,具有深刻的力量,也易被斥为“偏激”、“荒谬”,而那些陈陈相因、毫无新意的全面之论,却往往被赞为“持平之论”而畅通无阻。这种情况不正严重阻碍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吗?在此,我疾呼:理论研究亟应少一点肤浅的全面,多一点深刻的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