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强化理论工作者的主体意识
发布时间:2004-02-23 来源:hyzx
应该强化理论工作者的主体意识
理论研究的宗旨,在于大胆探索,追求真理,以推动社会发展。置身于当代中国改革大潮之中的理论工作者,更应以无穷的探索精神,去突破理论上的重重障碍,回答现实生活纷至沓来且咄咄逼人的挑战,促进改革和开放的历史进程。
然而,时下的理论研究状况却难遂人意。不少理论工作者蜗居书斋,埋头本本,对现实生活的种种挑战熟视无睹,漠不关心。许多理论书刊的文章内容平平,即或偶尔触及到与现实内容密切相关的重大课题,也多是人云亦云,了无断意。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固然甚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在于理论工作者尚未确定和强化其主体意识。
所谓理论工作者的主体意识,主要是指理论工作者对自己研究工作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所起作用的深刻反思和自我把握。它集中体现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个主体意识的构成成分为:一、自主意识。研究什么课题,选择何种方法,应由理论工作者自己根据社会实际和课题本身的需要来决定,不能毫无主见地盲从他人。二、能动意识。面对研究中的各种困难,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三、创造意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从社会实际出发、不循旧规,力破陈说,敢于想人欲想所未想,言人欲言所未言,大胆创新,别立新论。四、参与意识。踊跃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从中寻找新问题,发现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为党和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意见。为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理论工作者如何确立和强化其主体意识?在我看来,至少必须做到如下两点: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搞活这样两个基本点。这样理论工作者主体意识的确立和强化,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方向。第二,走出书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工作者的主体意识不是先天就产生了的,而是在当他作为认识主体与作为认识客体的外部对象(社会实践)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强化起来的。因此,我们的广大理论工作者应该解除传统观念的束缚,勇敢地走向沸腾的现实生活,将自己的研究视野投向广阔的社会领域,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确立和强化自己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唯有如此,理论研究才会出现重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