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 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洪宇视点

中师调整应该因地制宜

发布时间:2004-02-17  来源:hyzx
近年来,特别是最近一段时期,中等师范学校的调整、压缩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经济和教育发达的沿海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如上海、北京、广东等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宣布当地的中等师范学校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小学教师的学历将向专科乃至本科层次提升。受此影响,国内其他地区,包括一些经济和教育不太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也在考虑如何大力调整、压缩本地的中等师范学校。有的中部省、市计划将本地的中等师范学校调整、压缩2/3,甚至全部撤并转向。如果说,上海、北京、广东等经济和教育发达的地区中等师范学校退出历史舞台还有其合理性,那么,经济和教育不太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也大力调整、压缩中等师范学校,就多少有点盲从了。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忧虑。 应该看到,中等师范学校的调整、压缩是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中等师范学校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各国师范教育大都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即逐步由三级师范体系(高师本科、高师专科、中等师范)向二级师范体系(高师本科、高师专科)再向一级师范体系(高师本科)过渡。用高师层次替代中师层次培养小学教师与经济发展和教育的普及程度密切相关。经济发展到中下等收入水平(即GNP700美元)的国家,就很可能采用高等师范教育取代中等师范教育。1999年,我国的人均GNP就已达到人均700美元左右,为高等师范教育取代中等师范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也对提高小学教师学历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已达到或接近100%。学校尤其是城区学校对小学教师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规定新补充的教师必须达到专科以上学历。当地的中等师范学校已不能适应小学教育发展对较高层次师资的要求。此外,目前我国中等师范学校布点过多,办学层次重心偏低,布局结构不尽合理,规模效益、质量不高和投入不足并存;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也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无论是从世界师范教育发展的规律,还是从我国师范教育(特别是中等师范学校)发展的现实来看,对中等师范学校进行某种调整、压缩,都是必然和必要的。 但是,这种调整、压缩,应该稳妥地进行,不能头脑发热,盲目攀比,搞一窝蜂。必须严格把握好标准,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情况和需求,以及学校自身的条件和需要,采取不同的形式。在调整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无论是保留,是升格,还是撤并转向,都要有充分的依据。对待它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固然要有现实的考虑,但更应有长远的眼光。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更不能搞长官意志和官僚主义。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要充分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多倾听来自群众和教师的呼声,做到教育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以免留下历史后患。 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很大,教育发展也存在着较大差距,这就决定了各地中等师范学校的调整、压缩不可能齐步走。必须坚持分区规划、分布实施原则,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加强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本地区中等师范教育的统筹权。我认为,中等师范学校的调整、压缩要做到五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提高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有利于发挥师范教育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效益,有利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调动地方办学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中等师范学校退出历史的舞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它的退出有一个过程。它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等多种因素,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是谁想让它什么时候退出就什么时候退出的。对它不能采取“突然死亡法”,人为地加快或推迟这一过程都是错误的。过去我们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曾经吃过不少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苦头,现在我们再也不能重蹈覆辙了。因此,对于中等师范学校的调整、压缩,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应让它有一个过渡阶段。在经济和教育发达的沿海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这种过渡可以适当快一些,有的甚至可以一步到位(即由三级师范体系直接过渡到一级师范体系);在经济和教育不太发达的中部地区和中小城市,这种过渡时间应当长一点;至于经济和教育落后地区,特别是那些老少边穷地区,中等师范学校的历史使命还远未完成,它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眼下不是如何尽快取消的问题,而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办好的问题。我认为,目前应该坚决贯彻落实教 育部《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的精神,积极稳妥地进行中等师范学校的调整、压缩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