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与现代中国教育
发布时间:2003-08-21 来源:hyzx
在世界历史上,迄今为止,还很少见到哪一所学校对另 —个国家的教育像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对观代中国教育 那样,产生如此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与现代中国教育界的交往,始 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据初步考察,早在1905年就有一名 中国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此人后 来回国,先是在1907年秋被当时的清朝政府授予中国的“进 士”头衔,继而先后担任学部和邮传部的高级官员,并担任 邮传部唐山路矿学堂的校长。此后,随着中国政局的改变, 中美交往的加强,特别是1908年以后美国政府决定退还部 分庚子赔款,用以资助中国学生赴美学习,中国学生也越来 越多地远涉重洋,赴美深造。他们当中不少人怀抱“教育救 国”的理想,纷纷将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视为 自己留学求知、实现人生抱负的首选之校。
此时的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正处于早期发展史上的 全盛阶段,拥有当时—批世界著名的大学者,如哲学家和教 育家约翰·杜威、教育家詹姆斯·E·罗素、教育史和比较教育 学家保罗·孟禄、教育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戴克和教育哲 学家威廉·赫德·克伯屈等人。伽1在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创 新,尤其是他们对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指导和推动,使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俨然执20世纪20、30年代美国教坛 之牛耳。
慕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之盛名,中国学生纷纷进入 该校就读。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中国学 生进入哥大师院就读者将近一千人,占当时赴美研究教育 的中国学生总数的近五分之一。蒋梦麟、郭秉文、陶行知等 一大批后来在中国教育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就是20世纪最 初10年入哥大师院就读的。他们在哥大师院的名师指导 下,刻苦学习,热心时政,关心社会,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 识,培养了能力,产生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了早 期的教育思想和政治主张,为后来回国开展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学生在哥大师院学习期间,还建立了中国最早的 —个教育研究团体——中国教育研究会。该会于1915年底 成立,首任会长是凌冰(1915—1916),次任会长是陶行知 (1916—1917),第三任会长是张伯苓(1917—1918),初期有会 员24人,其中有中国学生17人,关心中国教育的美国师生7 人(其中一些人出生于中国,后返美学习)。中国学生成员主 要是哥大师院的学生,也有哥大其他院系的中国学生参加。 在哥大哲学系就读的胡适以及孙中山长子孙科等人也是哥 大师院中国教育研究会的成员。这些成员回国后,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教育运动的发起者。一批中国新文化、新教育的领袖,就是从这个研究会诞生的。
在哥大师院学习回国的中国学生,后来大都进入中国 的政界、文化教育界工作,并成为诸多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 人。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在政府机关、大学、研究机构担任要 职。据不完全统计,担任“国民政府”时期五院院长(行政院、 立法院、监察院等)的人士不少于5人(如孙科任立法院院长 等),担任教育部部长、司长者不下10余人(如蒋梦麟曾任行 政院秘书长、教育部部长等职)。担任国内削匕各名牌大学 校长者不少于20余人,如蒋梦麟、胡适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郭秉文曾任南京高师、东南大学校长,张伯苓曾任南开大学校长,陈宝泉、李蒸、李建勋等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他们占据要津,推动了中国的社会改革和教育发展。
哥大师院的一批著名教授也在20世纪初至40年代先 后到中国访问、考察和讲学,约翰·杜威、保罗·孟禄、威廉·赫德·克伯屈、罗格和麦柯尔等人均到过中国。约翰·杜威更 于1919年4月30日至192-1年7月11日,到中国讲学两年 零两个月又十二天。他们在中国学生的邀请和主持下,走 遍了大半个中国,四处宣传实用主义教育理念,介绍美国教 育制度。他们的讲学推动了当时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形成了对后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六三三学制”(即“新学制”)。 这一学制至今仍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学制的主体。他们 的讲学还推动了中国课程、教材和教法的更新,推动了教育 实验和教育测量的开展,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民主化和科学 化进程。在他们的影响下,留学哥大师院的中国学生陶行 知、陈鹤琴等人开始在继承师说的同时,创建符合中国实际 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提出了有名的“生活教 育论”,陈鹤琴提出了有名的“活教育论”,这些理论是对约 翰·杜威教育理念的继承、改造和发展。
哥大师院教授对中国的访问、考察和讲学,不仅推动了 中国的教育改革,也促进了中国的社会改造。他们在中国 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冲击了旧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促进 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胡适后来断言,近百年来,西方人对 中国影响最大者,没有谁能超过约翰·杜威。此话或许有些 夸张,但不无事实根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代以来西方文 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当然,约翰·杜威等人的理论毕竟是 美国社会的产物,不可能完全适应中国的国情。少数人生 搬硬套,也绘中国教育带来一些消极影响,这是应当引以为鉴的。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大陆政权的变更,美国 对中国的封锁,中美关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对峙状 态,哥大师院与中国教育的联系也一度中断。20世纪80年 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大批中国学生又纷纷赴美留 学,其中不少人进入哥大师院就读,他们中的一些人近年回 国后已成为中国教育界的知名学者。
2000年9月,哥大师院中国教育中心在知名教育学家 曾满超教授的主持下正式成立,标志着哥大师院与中国教 育的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该中心在师院负责人的关心 下,在曾教授的主持下,在有关基金会(如路斯基金会、福特 基金会)和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开展了许多中国教育项目的 研究。目前,正集中研究中国的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并陆续 撰写、出版了一批研究报告。该中心对于哥大师院与现代 中国教育的历史关系的研究也很重视。他们邀请中国学者 来中心专门从事此项研究,取得了初步成绩。
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新的千禧之年,哥大师院与中国 教育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随着中美关系的日趋成熟、稳 定,哥大师院与中国教育关系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 时期,哥大师院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也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