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诸友咏
发布时间:2003-08-22 来源:hyzx

余留美近半载,结识多位中外英才,并得众人相助,生活和工作颇为愉快,为个人生涯留下一段美好回忆。值此回国之际,特将此期所写部分有关人物诗作,汇集一处,题为《纽约诸友咏》。虽所作颇似打油,难合诗律,但敝帚自珍,权作纪念耳。
1、赠哥伦比亚大学曾满超教授
曾满超教授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教育中心主任、国际知名教育学者。2000年11月,邀请余赴中心从事访问研究,并主动拨款数千美元为余聘请研究助理两人,助余颇多。余回国前向其辞行,无以为谢,乃作此藏头诗赠之,以作纪念。
赠礼莫若赠诗篇
曾经沧桑又半年
满负君谊踏归程
超越前人与时贤
2、别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王定华领事
王定华博士乃教育名家滕大春先生之高足,原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处长,现派驻美国纽约领事馆教育组任领事,为人热情,工作负责,能力甚强,颇得众人好评。
别时容易见时难,【注一】
王子有泪不轻弹。【注二】
定下来年重逢日,
华夏京城待君还。
【注一】此句由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翻新而来。
【注二】 古时称有学问的人为“子”,如孔子、孟子等。王定华领事博士出身,学者气质,特此谓也。
3、咏李旭’、罗伏军伉俪
李旭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会长,北大毕业,学业优异,且为人热情,热心会务。其夫罗伏军系其校友,现在美工作。两人为哥大教院中国学生学者的生活、学习和研究做了许多事情,颇得众人称誉。
李旭为人超一流,
伏军做事是高乎。
两人联手闯天下,
东方不败北美洲。【注一】
【注一】此“东方不败”非系金庸作品《笑傲江湖》中的反派人物,而是喻指李、罗两东方人在美事业顺利发展。
4、咏李淳
李淳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专攻特殊教育。余回国前数日与李淳博士聊天,谈及因无车去康州威斯利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看一批重要资料而颇感遗憾。李闻之当即应诺送余前往,使余回国前的最后一个愿望终于实现。李博士视力不佳,且平生驾车从未逾纽约城外,但为余冒险长驱数百里,其精神至为感人。
情义无价言有价,
李淳一诺重天下。
长驱百里送友人,
只为寻常几句话。
5、贺王海啸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南京大学公外系主任王海啸教授才华过人,两年即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余特为其作此贺诗,并勉其努力沟通中西文化。
金陵才子王海啸,
关东名校获深造。
研习西学得博士,
中西沟通又一桥。
6、赠潘晴、张璐璐
余留美期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潘晴、张璐璐助余研究甚多,特作此诗赠潘、张两才女。
潘晴有情璐非路,
江南才女赛珍珠。
莫道西施今不在,
还看哥大两倩姑。
7、记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成员聚会
2001年5月6日,哥大教院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成员在纽约曼哈顿大道西110街220大楼3B李旭临时寓所聚会,庆贺王海啸、李淳、李旭、潘晴、刘莉、张璐璐、林琳等人获得哥大博士、硕士学位,到者除上述诸位外,尚有李亚玲、李文利、陈素虹、杨凡、王林、马文通、罗伏军及余,共15人。为记此次聚会,余特作此诗。
学友相聚在李寓,
席散各自奔东西。
他年倘有重逢日,
把酒促膝话往昔。
8、哥大教院十八子咏
哥大教院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历史悠久(1916年9月创办),人才辈出(孙科、蒋梦麟、胡适、陶行知、张伯苓、范源廉、袁希涛、陈宝泉、庄泽宣等为其翘楚),方今在册活跃者,主要有18人,另有回国不久的杨晓微和“编外铁杆”罗伏军。2001年5月29日,众人为余及王海啸在李、罗寓所举行回国饯行会,李旭父母也一并参加。余特作此诗,以记此事。
李旭李淳李文利,
辛涛杨凡周洪宇。
璐璐潘晴邹颖丝,
素虹海啸及刘莉。
林琳王林李亚玲,
陈桦克宁徐则宇。
哥大教院十八子,
人杰鬼雄非自诩。【注一】
【注一】宋代词人李清照《乌江》一词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之谓,此句由此而来。
9、别哥大教院戴维·门特(DavidMent)博士
戴维·门特博士系哥大教院图书馆特藏室主任,待余甚厚,不仅为余查阅、复印中美教育交流史资料提供便利,而且谈吐幽默,为人热情,邀余赴其府上作客。此诗为2001年5月27日晚余赴宴途中所作,并在席上面赠。
千里孟缘一线牵,【注一】
有幸识君美利坚:
促膝哥大谈学问,
把盏府上话当年。
谈吐幽默不寻常,
学识广博令人羡。
临别方觉时光短,
重逢中国望来年。
【注一】门特博士与余一样也出身历史学,且同有研究美国著名教育家孟禄(Paul Monroe)的兴趣。尤为凑巧的是,余研究孟禄在华活动,门特探讨孟禄在美经历,两人研究正好互补,故门特博士在见到余当日,便惊呼余乃“上帝派来的合作者”。此处将中国古语“千里姻缘一线牵”改为“千里孟缘一线牵”,即指此事。
【注二】门特博士有明年访华、重走孟禄在华所走路线的计划,故余深盼能于明年在华接待之。
(2001年5月31日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