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 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洪宇视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职业教育新使命

发布时间:2003-08-06  来源:hyzx
—─博导、博士五人谈 周洪宇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副院长、博士导师 王建梁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讲师、博士 胡志坚 济宁师专副教授、华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生 但昭彬 湖北教育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生 广少奎 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生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十六大胜利闭幕不久,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在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洪宇教授的组织下,本着“打造一个平台,构建两种机制,整合三种资源,促进四个发展”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其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职业教育新使命”的学术座谈,就职业教育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刊特刊发此次座谈的部分发言,以用引玉之砖。 周洪宇: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在教育方面明确要求“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赋予了我们教育以新的使命,其中职业教育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引擎,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丰富的人力资源。今天,我们专门组织这场“全面小康社会与职业教育新使命──博导、博士五人谈”,请各就所长,畅所欲言。 王建梁:十六大报告认为目前的小康只是总体上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很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低在哪 里,低在。不全面的,为什么会不全面?小康不仅仅用经济指标来度量,它是一个政治、社会、文化的综合指标。农村不仅经济指标落后,而且文化、社会、民主等方面可能更落后。不平衡,突出地表现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东西部之间的不平衡,但整体上看还是表现在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当前农村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收入问题。有关部门制订的由6类、18项指标组成的农村小康标准指标体系,没有达到标准的就只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个别指标。因此,我认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最困难的是提高农民的收入,现在农民的收入水平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2001年度《福布斯》排名显示:在2000年,50个中国富豪的资产,相当于5000万中国农民的年纯收入;而300万个百万富翁的资产,则相当于9亿中国农民2年的纯收入!有个外国人在走出灯红酒绿的城市进而来到黑灯瞎火的乡村时,他把中国定义成一个“欧洲和非洲的共同体”。 目前,解决农民问题,主要的办法是城市化的道路,预计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可以达到50%左右(城市人口占50%)。即便如此,广大农村仍然有7亿多人,这部分人能否如期走上全面小康,还是十分严峻的课题。提高农民收入,其中教给农民实用技术和致富本领,是最重要的一环,而职业教育在此方面大有可为。 胡支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毫无疑问,今后18年的重点在农村。但是,另外一个问题也不容忽视。就是我国职工的素质还比较低,有数字表明,我国职工队伍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只有日本的二十六分之一,美国的二十五分之一。目前我国产品的市场合格率平均只有70%,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近2000亿元。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能培训合格的劳动力,就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所以,全面小康需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责无旁贷。 但昭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职业教育,这是无可置疑的。但在职业教育层次(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选择上,仍然有不同的观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职业教育高移化”的论调,这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高移已成为世界趋势,中国亦不能违背职业教育的规律,在21世纪,中国应该放弃中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周洪宇:这个问题,我看过世界银行东亚太地区人力开发部1999年11月发布的报告:《21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目标》,该报告就认为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应放在高中后,现有中等职业教育50%的比例过高,应逐步减少,到2020年,把中等职业教育减少为零。 广少奎:我对此观点有不同意见。我认为,这种言论实际上反映了一些人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念。要知道,毕竟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比较优势是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挥这一比较优势,就必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制造业,按照国际的分工,我国将建设成为世界性的工厂。需要最多的是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劳动者,这种人才主要是依靠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的;同样,对职业教育高移化也同样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世界发达国家确实出现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萎缩的现象,但这一萎缩是一个逐渐稳步的过程。而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占高中段学生总数的比例还是保持着相当的水准。例如,美国相应的比例为25%(1994年),日本为25.15%(1999年),目前基本稳定在这个比例。但从我国国情出发,除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条件可以适当提高职业教育起点外,不能轻言将职业教育从高中阶段向高中后阶段推移,还是要根据《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这意味着把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在突出位置,保持“高质量、低重心”,是完全符合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胡志坚:广少奎的观点,也是目前我国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看法。所以,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现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已经有了发展,但总体来说还刚刚开始做。各地各部门要狠抓它10年、20年,必会大见成效。”但是,从形成职业教育的合理结构出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应给予足够重视。因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过于偏低。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98万人,在校生1164万人;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386所,招生为35万人,在校生为72万人。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另外一个动因就是,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吸纳力量。国际比较表明: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注重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比如美国的社区学院(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要功能)1996年达1471所(公立963所,私立508所),占高校总数的41%;在校生653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40.9%;其新生占全部入学者的50%。再如德国1994年共有专科大学164所,占高校总数51%还多,培养了全国四分之三的工程师(不含校企联办的双元制职业学院,1995年为30所)等。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进一步迈向高等教育普及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之交的一段时间内,高等职业教育拥有很大的运作空间。 王建梁:对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再提供一个理由。虽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时间里,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是政府和大众的共识,也是我国的教育国情所决定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变,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因此,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切实保障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同时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之后、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但昭彬:职业教育为全面小康服务,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为“三农”服务的问题。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和教育的作用越发举足轻重。在农村靠勤劳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而致富则要靠科技、教育解决问题。农民受教育是调整支持方式提高支持力度的基本前提,而且是支撑、接受其它各种支持方式的支持力度的必要前提。通过教育途径使农民从劳动力向人力资源转化,是调整支持方式提高支持力度的厚重体现。从教育、科技、市场、法律等各方面的普及与运用,努力使农民在“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使农业劳动力在区域性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现实冲击中受到启蒙、锻炼和提升,使数亿农村劳动力一部分一部分地进入国家人力资源层面。但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弊端就是农村教育没有突破升学教育模式,完全是一种升学机制,一切为了升学,升学就是一切。不能升学的小学、初中毕业生,相当多的人由于缺乏劳动技能和致富本领、就业无能,致富无路。因此,要特别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吸收和利用知识、技术和信息的能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的重要作用。农村职业教育要办成科技推广站、信息交流站、技术培训站和现代文明传播站,办成农民需要的培训中心,立足于面向基层、服务农民,在推广科学技术、传播市场信息、传授创业技能、带动脱贫致富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致力于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加大农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服务。以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致富本领,让广大农民按时进入全面小康。 广少奎:刚才但昭彬了职业教育如何为农村全面小康服务的问题,下面我就着重从职业教育提高职工素质方面谈谈职业教育对全面小康社会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许多指标需要职业教育来保证。尤其是现代制造业需要新型的产业工人,需要大量的中间型人才,但现在高级技工已成稀缺人才。目前企业的人才结构十分不合理,高技能人才已成断挡。电力行业目前45岁以下已无高级技工,行业检修高技能人才基本没有了。冶金行业甚至出现30万年薪聘不到一位炉前长的严峻局面。联系我们开始谈到的我国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现实,关于职工的职前教育、职后培训等,都需要职业教育的有所作为。 周洪宇:职业教育就是为了谋求一份职业而实施的教育,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大,一生中要从事多种不同的职业已经变为现实,因此,接受一次职业教育“受用”终身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工作技能,寻求新的工作岗位就需要接受职业培训,也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共同理念。另外,就业准入制度的逐步推行,要求从事某种职业必须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拥有相关的资格证书。所以,职业教育也不再局限于正规学校形态的教育,而可以采取短、中、长期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形成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职业教育尤其是职前教育,决不是终结性教育。因为一个人不可能通过一次性的学习就获得未来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有研究表明,就教育的传授的知识的适用期看,基础教育的知识可用15年,高等教育可用10年,而职业教育则只能用5年。所以,加强职业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在职业教育基础之上构建一个职业继续教育体系,已成为新世纪职业教育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关键。 王建梁:虽然职业教育能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但现实的高等教育扩招与普通高中改造对职业教育形成了两面夹击,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形势严峻。我认为,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还需要政策的强有力支持。 首先,要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贯通的立交桥。一方面,普通教育应根据需要适当引进职业教育成分,扩大其外延,使普通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体现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主要成果;另一方面,要扩大职业教育的专业面向,提高职业教育对普通教育背景的要求,这不仅是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需要,也有利于中职和高职的衔接,使更多的职校毕业生有机会进一步深造。如果职业教育资格也成为大学的入学资格,职教也可以高考了,升学了,选拔了,人们也就有理由不认可了,因此,建议加强对中、高职衔接的支持力度,不是首先让位于普高毕业生,而是优先录取职校毕业生。将职校毕业生通向高职乃至通向高校的通道进一步打通。另外,要建立与普通高校相对立应的专科、本科、研究生各层次配套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改变我国把高等职业教育限制在大专层次的做法,让高等职业教育也有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接受职业教育的人们可以获取各个层次的学历文凭。 其次,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就业准入制度的核心是三个要素: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严格执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从事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从事一般职业(工种)的,必须从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加强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工作中的作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要把推行就业准入制度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措施。 周洪宇:今天,我们对职业教育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主要涉及到职业教育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地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问题、职业教育推动农民进入全面小康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保障问题,一些问题达成了共识,个别问题需要新的探索。当然,还有很多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职业教育办学的多元化等无法在这里给以充分的讨论。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另外,还要实施再就业工程,保障城市部分公民的小康生活。 总之,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服务,就是职业教育的新使命。职业教育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强大引擎。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举措。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必将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