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 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洪宇视点

湖北的区域创新能力及其进一步发展

发布时间:2003-08-07  来源:aa
一、 湖北的区域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句话高度而精辟地概括了创新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创新包括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知识创新、教育创新、技术创新和环境创新等等。创新就其意义而言,是一切事物持续发展的命脉和源泉。就其作用来说,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动机。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波特尔的看法,世界经济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或曰三种不同类型):一是要素驱动的经济。这一阶段,其优势来自于基本的要素如低成本劳动力,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企业产品都是简单的或由其他国家设计的,技术来源是引进、模仿和消化吸收,企业的竞争主要是价格竞争。二是投资驱动的经济。这一阶段,生产效率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复杂,技术的来源大都来自技术许可、外国直接投资、合资企业和模仿。企业此时已有对产品吸收改进的能力,出口由国外公司解决。三是创新驱动的经济。这一阶段,企业不断推出创新的、处在全球技术前沿的产品,其技术创新能力成为竞争的优势所在,经济活动中建立了支持创新的制度和激励机制,整个产业以集群的形式存在。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它不是科技能力,也不是科技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强不等于技术创新能力强。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为:1)知识创新能力,即不断提出新知识的能力,主要包括研究开发投入,研究开发机构数量,专利申请,授权数,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等指标要素,它是一个工区技术创新的基础。2)知识流动能力,即不断利用全球一切可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在各创新单位之间流动的能力,主要包括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和外国直接投资的额度,它反映的是一个地区企业对知识的需求度和创新的冲动强弱。3)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大中型企业创新产出,它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4)创新的环境,主要体现为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创新基础设施的改善,市场需求能力,劳动者素质,创新基金的支持强度,金融环境和创业水平,它是决定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关键。5)创新的经济绩效,即创新的产出能力,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国际竞争力,居民收入水平和就业指数提高等方面,它是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最终体现。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政府用直接干预的方式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不但难达目的,有时还起阻碍作用,而对研究开发的支持和改善技术创新环境,才是一个地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 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撰写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分析,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由高到低呈梯次分布。其中上海和北京最强,分居1、2位,其重要原因是其改革开放领先于全国,为技术创新较早地建立了创新体系。由此可见,创新的机制是决定创新能力的关键,上海强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知识流动和创新的经济绩效方面,而北京强在知识创造和创新环境上。 如果将区域创新能力划分为四个层次:上海、北京、广东属于第一层次。江苏、山东、辽宁、浙江、天津和福建等沿海地区属第二层次,他们的优势也是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较早地建立创新体系。吉林、陕西、四川、湖北、河北、湖南、重庆、安徽、黑龙江和河南属于第三层次,为欠发达地区,其他如山西等属第四层次,为落后地区。 创新能力各要素在不同地区分布不均衡。从单项指标来看,北京是知识创造能力最强的地区,上海是知识流动最快的地区,广东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旺的地区,北京是创新环境最佳的地区,但创新经济绩效最好的还是上海。 东、中、西部创新能力存在差异。东部地区创新能力强是因为东部地区机制灵活,市场经济作用强,企业已基本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比较差异很大,这是因为观念落后,机制僵化,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多,创新环境不够好。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很相近,在经济绩效上甚至西部有些省市的表现超过中部,这明显与中部地区的科技资源不相称,这是因为中部地区在机制和观念上往往还不及西部地区的有些省市。由此可见,机制和观念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湖北地处全国中部,有良好的科技教育资源,高等院校众多,科研机构林立,高校数目和在校生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培养的人才和发表的论文也很多,但科教育资源优势并不等于创新优势。根据国家科技部公布的最新当数据来看:湖北综合创新能力目前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居第13位,在评价创新能力的五个板块中,第一板块,知识创造能力居全国第13位,其中科技管理水平处于第22位,研究、开发投入居第9位,表明投入高,但产出低。研究论文多(第8位),但发明专利少(排第25位),每万名科技人员产生的发明专利全国第23位。第二板块,知识流动能力居全国第17位,表明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间的合作研究少,知识流动差,成果转化能力弱。第三板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1位,说明湖北企业自身设计、开发能力较强,技术改造投入大,但研发占销售收入比例低,投入规模小。第四板块,湖北创新环境居全国第14位,其中创新服务、创新基础设施、劳动者素质、创新基金等都处于中上游,但金融环境较差,创业水平较低,这一指标仅居全国第24位。第五板块,湖北创新的经济绩效居全国第20位,处于全国下游水平,其中产业结构、就业水平和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差,技术创新对提升产业结构和增加经济绩效的作用不明显。 湖北的创新能力总体上反映了武汉的创新能力状况。武汉现有普通高校34所,在校学生20余万人,院校数目和在校学生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3位,全地区共有两院院士4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43万人,研究与开发机构687个。2000年研究与开发经费总支出20.4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在全国19个大城市居第8位,处于中上游水平。 2001年,武汉启动了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9个科技大项,涵盖了65个领域,545个研究子项目,投资529亿元,启动了四个生物医院园,投资近10亿元。2001年全年投入科技三项经费8000万元。这些经费的投入促进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顺利启动了创新体系建设等战略工程,“两区多园”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促进了区级经济的结构调整。2001年全市发表论文2747篇,授权发明专利63件,技术交易额23.31亿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2002年武汉被国家列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试点城市。 如果借用创新能力的五个板块指标体系加以评估,近两年来,武汉各项指标无疑都得到了较大增强,知识创新能力是武汉的强项,但转化为新产品的项目数不多。知识的内部流动能力还不够,许多成果都是本地开花外地结果。本板块中,市场成交额高,说明企业购买国内技术呈增长趋势,但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仍为薄弱环节。2001年被科技部列为成果推广的重点项目仅13项。全市科技型企业3000余家,2001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430亿元,比2000年增长近30%,22空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中心投入经费1.3亿元,研制出新产品171项,表明武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由于全市孵化器的建设力度加大,创新环境已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但突出问题是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与上海等城市比较,武汉居民收入较低,下岗和失业人员比重大,商品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小,企业多但块头小,因此创新的经济绩效不明显,产品仍缺乏国际竞争力。 专利申报和授权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创新能力,这是因为专利是知识和技术的集成,是知识和技术向产品、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转化的具体体现,是知识创新能力、知识流动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反映。专利申报的踊跃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区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政策力度,一定程度上也是创新环境优劣与否的体现。 一个地区仅仅研制出高新技术成果是很难拥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只有将其取得知识产权保护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也就是世界上一些经济、科技大国强国,同时又是专利大国强国的缘由。如日本每年发明专利申请达40多万件,美国20多万件,德国15多万件。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如此。IBM、杜邦、日立、索尼、飞利浦等国外大公司,目前都拥有专利数万件,每年的发明专利申请就有上千件,有的高达万件。如此多的有效专利成为他们雄霸国际市场的重要资本。而我国有上千万个企业,5600多个县级以上科研单位,1000多所高等院校,全年的发明专利申请仅相当于国外一个公司拥有的专利数。2000年美国IBM公司就获就获专利2886项。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力度,专利申请量有所增长。1999年,全国最大的儿童推车和儿童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浙江宁波好孩子集团公司,申请专利349项,但同期,整个武汉工矿企业仅申请专利226项,武汉与发达地区创新能力的差距何在,于此可略见一斑。 二、 进一步发展湖北综合创新能力的若干思考 1、 重构创新体系是前提 前文提到,经济发展的要素驱动模式依赖于低成本劳动力,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其发展是缓慢的,也必然难以持续,而投资驱动依靠的是大的资金投入,需要足够的财力,完全依靠外来资金就会处于被动,只有实现创新驱动,才能争取主动,以较小的投入求得经济最大的发展。 要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必须重构湖北的创新体系,更新传统观念,改革不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唯有这样,才能吸引外来资源、外来投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从根本上提升创新能力和经济绩效。 曾有专家指出,北京中关村的核心竞争力能不能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标准与渠道的定位能不能实现,中小企业能不能健康发展并充满活力,优秀人才能不能被吸引并脱颖而出取得成就,能不能有效地吸纳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向中关村流动,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中关村有一个什么样的文化与环境。这一点,湖北也不例外。 湖北创新体系的建设,就是建立面向市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面向国内外,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的,有区域特色的,有面向创新管理的政府工作方式的制度组织网络。 根据湖北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当前湖北应研究制定以完善创新体系为宗旨的各种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市场体制,注重中间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2、 加强环境建设是保障 面向市场,要求我们强化市场观念,减少各种行政审批手续,把工作重点放在营造创业、创新环境中来,要树立做市场就是做环境的观念。特别是要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改善软环境,建设硬环境。丰富的物质文明必须要求有丰富的精神文明与之相适应,要求有一流的文化与环境作支撑,除思想观念外,政策环境、自然环境、交通环境、社区环境及文化体育设施等均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好了,外来的投资和资源必然受吸引,企业发展了,税收也就上去了,经济也就发展了。 3、 发展区域特色是牵引 区域特色是区域经济和区域创新的重要特征,没有区域特色就很难有竞争力和牵引力。多少年来,湖北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中优势特色不多。目前虽然在光电子信息可视电话、电动气车等方面有一定特色和影响,但产业优势尚未真正形成,还需要花大气力发展。 4、 加快吸引外资是手段 面向国内外,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制定政策鼓励和促进企业的国际合作,鼓励外资进入。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是一种国际技术转移。这方面,湖北与沿海地区还有巨大差距,应作进一步努力。 5、 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是关键 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都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要素,但不是创新的主体,只有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就是政府尽可能少地干预企业、干预市场,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上,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银行向企业贷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府的职责只是为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政府要让企业自己承担创新的决策风险和回报,而不应代替企业在市场运作中唱主角,替企业承担风险和回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成为创新的主体。 知不足而后进。加入WTO后,机遇和挑战并存。有学者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通过研究产业上下游关系和最终需求,提出中国存在四个区域创新极,即珠江三角洲创新极,长江三角洲——上海创新极,天津——北京创新极,以及正在兴起之中的四川——重庆——湖北创新极。湖北成为新兴创新极链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决不能再错过这一快速发展而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我们一定要在这一创新极中发挥应有的潜力和作用,着眼未来,积极进取,重构创新体系,加快体制与机制改革,加强环境建设,发展区域特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提升湖北的综合创新能力,全面实现湖北经济和社会的高速、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