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育公平:今年热门话题?
发布时间:2003-08-06 来源:aa
教育公平属社会公平范畴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公平相对容易做到,但教育质量的公平,即让人人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并使受教育,并使受教育者有同样成功的机会,则较难做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公平既是一个原则,又是一个理想,同时也是一个过程。
历史和现实均表明:凡有人群并有利益分配的地方,就会产生公平问题。社会不设置差别境界而引发竞争,必然缺乏动力源。而有差别却无公平,这种动力源就会枯竭。公平的有无关系到社会凝聚力的有无,实现公平是社会的基本要求。
教育公平属于社会公平的范畴,而社会公平历来是人们追求的理想。教育公平问题之所以有可能成为2001年的教育热点,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教育公平也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特别是近年)各种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急剧产生,以及人们民主意识的滋长,人们必然将进一步关注教育公平。
实际上,人们很早就对教育公平问题给予了关注,20世纪60年代曾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90年代,我国哲学界曾掀起过“公平与效率”的讨论热潮,教育界则因此而围绕“重点学校”政策讨论了“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问题。由于教育公平属于人们精神需要的层次,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基于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的现状,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不仅对教育公平有“量”(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等)上的要求,而且有对教育公平“质”(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上的要求。人们理念中的“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民主化运动的产物,也是教育民主精神的体现。
教育不公平现象普遍存在
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就是教育不公平。目前,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儿童基于各种原因没有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我国贫困山区的青少年儿童有很多没有上学的机会;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的特殊儿童的入学率不到80%。受教育机会的剥夺仅仅是教育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6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但是很多单位、企业在招聘人员时,照样排斥女性;很多地方依然有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区别;中西部地区的辍学率依然很高,达到20—30%,个别地方达到50%以上。剥夺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的平等权利,实际上是教育领域不公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目前,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意识到教育领域存在着诸多的不公平。这些不公平不仅有“量”上的不公平,而且也有“质”上的不公平。很多有钱有势者的子女可以成为教育的“宠儿”,而无钱无势者的子女则成为教育的“弃儿”。有钱有势者可以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好的班级、好的老师、好的资源等,充分享受教育的权利,而无钱无势者则连孩子的基本教育权利都无法保证。如此之类的做法在教育领域导致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难道这不是教育不公平所导致的结果吗?此外,社会重点关注的是优势群体,如超常儿童、有钱有势者的子女等;而忽视弱势群体,如特殊儿童、流动人口的子女。相应地,也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过多地投向优势群体。这样做是否公平,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教育不公平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无法一一枚举。概括地说,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为:区域教育的不公平。如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教育的不公平,目前东部地区的教育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西部贫困地区仍未完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的水平越来越高,农村的教育水平越来越低,很多农村学校不仅缺乏基本教学材料,而且缺乏师资、校舍。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不公平,重点学校一直是各级政府投资的重点,而非重点学校因政府不重视、投入少而无人问津,教育质量低下。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不公平,普通学校的学生可以考大学,而职业学校则很少有人能考大学。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教育的不公平。如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教育的不公平,正常儿童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而特殊儿童很多不能上学;女性教育与男性教育之间的不公平;穷学生与富学生教育之间的不公平等。
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教育领域存在诸多的不公平,有其深层原因。这些原因主要包括:政府职能的缺失。一些教育不公平的现象的产生与政府职能的缺失有关,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未能尽到应有的职责,未能很好的贯彻有关法律法规的精神。精英教育的影响。精英教育主张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用于少数的精英人物,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物却极少关注。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教育投入的不足。首先,我国教育资源稀缺的现状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贫困山区的青少年儿童甚至连基本的教育学资料、校舍都没有。尽管我们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工》中规定,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在20世纪末要达到 4%,但1998年仅为2.55%,1999年也只有2.79%,仍未达到规定的4%的指标。特别是北京、天津、内蒙古等省区市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甚至还出现了下降。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阻碍着教育的发展,进而阻碍着实现教育公平的历史进程。社会的不公平。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发育阶段,市场的不规范拉开了人们的差距,不仅是绝对的差距,而且相对差距也在拉大。首先是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拉大。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迅速扩大。这种贫富分化已经引发和衍生了诸多的经济、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所引发的社会不公,也带来了教育不公平。其次是社会的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城乡差距明显加大。很多地方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导致他们无法承担子女最基本的教育费用,而不得不让子女辍学。畸形价值观念的影响。畸形的价值观念成为新时期教育公平的桎梏。人们在转型时期面临着传统的平均主义与现代竞争中优胜劣汰思想观念的双重障碍。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就要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则,讲究效率,进而将公平与效率对立起来;有些人则认为计划经济就要平均主义式的公平,进而将公平与平均等同起来。两种歪曲的价值观念限制着人们追求新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问题不容忽视
“不公平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破坏力。”教育不公平问题的严重会进一步加大社会的不公平,制造不稳定的因素。这正因为人的收入水平以及社会地位直接取决于他(她)受教育的程度。不公平会造成穷困家庭出身的孩子由于无法接受教育越来越穷,而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由于可以接受高层次的教育越来越富。我们不应社会不公平而加大教育不公平,相反更应缩小教育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反过来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公平,形成恶性循环。国家以及社会要防患于未然,就必须加快推行教育公平的进程。
因此,促成“教育公平”理念在教育领域能最大程度予以实现,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在明确“什么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找到实现现阶段教育公平的途径。要找到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齐心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