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民进网

湖北民进网

首页 > 会员风采

对文化自信的感悟

发布时间:2020-07-15来源:民进十堰市委会 索李纳 浏览量:9774
【字体大小:

       作家龙应台曾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文化便成为它最重要的黏合剂”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文化的作用?想必他定是认同文化具有强大的力量。文化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能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名字和定义,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对于集体组织而言,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小撮团体找到联结,转型成精神相通、忧戚与共的社群,比如我们的民主党派。对于国家而言,它能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

这次来到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参加为期20天的培训班,我感到受益匪浅。培训课程分了五个板块进行教学,在文化板块上安排的有《楚文化溯源》《中华文化是血脉传承》等,还观看了楚文化系列视频。老师的授课为我们打开了中国文化弘大深邃的宝库,随手翻捡都是一份让人叹为观止的瑰宝,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国民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此外,“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甚至,我们正努力建设的小康社会的“小康”这个概念,也是出自《礼记·礼运大同篇》,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这么多古人智慧、理念文化,怎能弃之不学、弃之不用呢?

在怎么坚定文化自信的这个问题上,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首先我们要做的还是全面的、深入探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够了解就有可能盲人摸象、以偏概全。我们作为普通的中国人,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引导家人多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等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给朋友讲述《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内容,从自身做起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等等。很多年轻人会觉得这些老套、过时,其实是没有学深悟透,浮在表面。拿我做例子,在我的学生时代,经常被父亲要求背诗背词,时常感觉苦不堪言,似烈酒入喉,难以下咽,而成年之后,悟出了些人生道理,那些熟记的诗句又开始回甘,常常让我感到妙不可言。

二、其次,我们要将学思践悟的文化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比如我是一名基层法官,我就要有“法者,治之端也” 的意识、“以人为本”的情怀,要有“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的觉悟,远离名利喧嚣,沉浸法理析辩,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裁判说理中,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求情理法的交融平衡。

三、最后,我觉得作为一名民进会员,要有更高的觉悟和站位,自觉维护和坚定文化自信,同时要为推进和完善全民文化自信积极的建言献策。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与现代文化难免发生碰撞,导致文化自信往往停留在理想化的意识形态的表层,难以真正唤起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为此建议:一是对传统文化“精华”和“糟粕要科学区分、合理界定、精准施策;二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三是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推出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四是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最深层的就是文化自信,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支撑。正如血脉贯通于人的全身并预示着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一样,文化自信的程度,往往是这个民族兴盛衰亡的重要原因。文化自信,文化为魂,自信为本,作为中国人,我们本应自信,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不朽,每当国于危难之时总有时代的英杰站出来扶大厦于将倾,也总有时代的缔造者在每一次鼎盛中留下浓墨重彩。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传承下来的血脉和灵魂,即使我们现在处于时代的重大转折点,也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可是,一代又一代传承而又根植于我们心中的中国文化,必将鼓舞着我们,坚定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向全世界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