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民进网

湖北民进网

首页 > 全国两会专栏

【2020全国两会】周洪宇:关于加大中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力度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0-05-27来源:民进网 浏览量:1913
【字体大小:

案由: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面对疫情防控工作的严峻性和复学准备工作的艰巨性,全国上下齐心协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重要部署,扎实有序推进复学复课准备工作。为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以高质量帮扶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在今年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之前,我们组织教育专题调研组,赴湖北、湖南等中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开展教育精准脱贫攻坚调研,现就调研中发现的教育扶贫中有关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案据:

(一)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不精准、关爱不到位

贫困生的资助标准实行“一刀切”,对家庭困难等级划定不够科学合理,资助金额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有些农村学校有超过五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加上基层教师承担的扶贫任务繁重,山区居住分散,实际关爱效果很有限。仅建档立卡并不能了解贫困家庭学生的学业进步和身心健康情况。

(二)少数特困地区仍不同程度存在失学辍学现象

新“读书无用论”在部分特困地区渐有蔓延。因贫失学现象已经消除,但学生因“学困”和家庭观念影响等不愿上学、逃避上学的情况依然存在,一是极少数初中学生因学习习惯较差,对学习产生严重的抗拒心理从而放弃学业,对该部分学生劝返难度大;二是在部分特殊家庭特别是在缺乏母亲监护人的家庭中,有少数学生因家庭关爱缺失而面临辍学的潜在危险。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更有可能加剧部分学生辍学风险。

(三)部分在外省就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落实不到位

以某民族自治州为例,按照国家资助政策规定,资助跟着学籍走。由于省外有些地方没有严格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导致在省外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尚有3590人(截止4月26日数据)未享受到资助。对此如何跟踪协调落实享受资助政策问题,尚缺乏破解的有效手段。

(四)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

1.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还不够完善,在学额的分配和师资的配备上,“城镇挤、乡村弱”的问题十分突出。教育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城区教育资源不足,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条件及相关配套设施满足不了需求,校舍危房发生率较高。在学校现代化管理、教育教学理念、师资力量等方面与城区学校差距十分明显,大量农村学生涌进城镇,造成城区教育资源不足,城区学位越来越紧张,农村学位相对富余。单纯以学生数核编的编制政策无法满足课程需求,城区教师编制严重不足。

2.义务教育服务半径过大,在岗合格教师数量短缺。农村教师年龄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近几年招录的教师性别比严重失衡、二胎政策放开及产假的延长,以及近几年新招录教师大多数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等等,对下一步基础教育发展影响极大。一是看起来编制多,实际上严重缺乏一线教师。比如,某县近五年退休的教师达到250多人,每年50多个,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大病(癌症、肾)无法登记上讲台的达到44人,每年产假教师达到30多人,再加上生活教师、行政人员、参与中心工作(精准扶贫)的教师,还有教学点学生人数少,存在一个教师教几个学生的现状,也占用了大师教师。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且近几年招录的教师女性占比大、非师范学校毕业多。比如,近三年招收的学生中,非师范类学生达到95%以上(只要有一个教师资格证、一个普通话证书就可报考),未受到正规的教学教法培训,很多教师专业不对口,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同时,招聘的女性教师比例大,近几年女教师达83%以上,性别比严重失衡总体上不利于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大量的大龄单身女教师。三是患职业病多、大病多、未在一线从教多。仅以该县为例,患癌症等大病无法上课的教师达44名,每年产假基本上保持在30多名,寄宿制学校寝室管理员占用教师编制达120多个,行政人员和参与精准扶贫等中心工作的教师也不在少数,导致一线教师大量缺乏。四是农村教学点学生少、班额小占用大量教师。全县大多数教学点只有几十个学生,甚至有的教学点只有几个学生,存在一个教师教两个学生和两个教师教三个学生的情况,这种局面占用了大量教师。

3.生均经费紧张。义务教育阶段生均经费标准目前为仍沿用2015年标准,小学为600元/生/年,初中800元/生/年,已经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寄宿制学增加200元/生。随着落实教育信息化2.0计划,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安防要求越来越高,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个补助标准已无法满足学校运转需要;非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由县财政解决,但目前县级财政极度紧张,难以负担学前500元/生/年,高中800元/生/年的标准,只能靠适当收费来均衡。

4.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存在边际效应。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基本的校校通班班通等主体硬件投入的资金投入效率已经呈现缩减趋势。而决定教育质量的软件条件(如师资素质、课程质量等)以及边缘性条件(如校车配套、学生营养餐等)投入目前还未跟上。部分村镇学生每日上课通勤距离为单边3、4公里,依靠运营面包车充当校车上下学,年费用约为2000元,这对于农村贫困家庭来说并不算少。

(五)疫情发生以来出现的新问题

1.防疫欠债大,民办学校运转日益艰难,教师稳不住,流失现象较为突出,对下一步学校常规开学后影响较大

开展校园疫情防控,特别是高三、初三开学,实行的30人一间小班化教学,寝室实行4人一间,卫生室、留观室、防疫物质、体温检测等,物质经费、人员经费大幅度增加。以某县为例,初步统计,仅2、3、4三个月,全县校园疫情防控支出达到1350万元,用于学校采购红外线测温仪、体温枪、消毒液、酒精、口罩,另外聘请专业公司对校园消毒杀菌,准备卫生室、留观室等。全县3所民办学校(不包含39所民办幼儿园)对教师、后勤、保安工资、养老保险缴费达750万元,公办学校支付临聘教师、后勤人员、保安、幼儿保育员等工资、养老保险缴费达到450万元,公民办每月支出达到400万元,3个月支出已达1200万元。

2.“停课不停学”暴露农村教师线上教学能力短板

农村地区在线教学短板主要表现在:教师信息素养低下,对在线教学的教学理念、管理方法缺乏认识;教师缺乏在线教学、在线学生管理、在线教研和在线评价的经验和操作规范指导;缺乏相应的在线课程学习资源、在线评价资源的支撑;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对既有在线教学平台(如钉钉、腾讯课堂等)操作不熟练;农村网络资源覆盖信号强弱变化不定。

3.师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疫后综合症

防范和化解产生疫后形成的一些如学生手机依赖、上网成瘾、视力下降、学生进度不平均、学生运转困难、部分教师缺乏培训、教育教学设施摆放长久未使用等综合症,时间紧迫而任务艰巨,需引起高度重视。最近高三、初三复学后,就进入紧张的备考冲刺阶段,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有的甚至产生自杀轻生举动。当前复学之际,迫切需要把预防学校、师生疫后综合症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建议:

针对以上在中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调研发现的教育扶贫问题,请全国人大转发国家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工信部等受理以下几点建议:

(一)持续推进“精准资助”,巩固既有教育扶贫成果

1.制定“精准资助”科学化标准。针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金上的需求,学生资助资金要进一步聚焦,避免撒胡椒面或一刀切的方式,建议设立教育扶贫补充救助基金,建立分层分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对享受已有资助政策但还存在上学困难的学生进行再资助,防止临时因学返贫、因病返贫的贫困家庭子女因贫辍学。

2.加强“精准资助”规范化管理。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贫困生资助政策,切实做到应助尽助。各县市要执行好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实施细则,推进学生资助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情况月报和定期通报制度,健全日常督办和投诉受理工作机制,实行清单式管理。

3.加强疫后对教育领域的倾斜政策出台。针对疫情期间运营受到冲击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可在充分尊重其自身发展意愿的基础上,探索扩大贫困地区民办普惠性幼儿园支持力度和范围,将之纳入民办普惠性幼儿园支持范围,帮助其渡过难关。同时可帮助协调疫后重建低息贷款,解决其资金困难。

(二)对贫困生实行包保责任制,确保义务教育控辍保学

1.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将帮扶责任落实到学校方面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教育评价方式,制定教师结对帮扶制度,除学业指导外,还要从生活、心理发展等方面提供帮助,积极消除学生厌学心理。

2.落实政府控辍保学法定职责,采取有力措施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在实施帮扶过程中要动态管理贫困人口,比如家庭重大灾害或者灾难,家庭成员突发重疾,可以制定章程将其纳入帮扶范围。

3.“十四五”期间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启动生均经费省级统筹。通过省级财政适当补贴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提高,由现在的小学600元/生/年,初中800元/生/年,提升至小学700,初中1000元;对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生均经费建议纳入省级转移支付。同时,加大在省外就读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对接力度,加强对各省异地就读贫困生资助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做到全国各省市落实国家教育资助政策一盘棋。

(三)加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政策倾斜支持力度,使基层教师成为教育扶贫的中坚力量

1.针对调研中较普遍反映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问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学校师资紧缺,总体上编制过紧,同时由于教师收入偏低、“三员”(校医、安保、生活老师)占编较多、较普遍聘用代课教师等情况,建议全省统筹盘活教师事业编制存量,优先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以解决当前教师因工作过多过累而消极应对扶贫的问题。

2.针对贫困地区教师招不来、留不住、教不好,以及大量大龄单身女教师问题,出台针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在编制、待遇上的激励措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奖惩激励体制机制。加大乡村教师补充力度,加大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力度,储备一批农村教师,形成梯次配备结构。在招收教师时加大县域和乡镇教师比例,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落实好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从根本上改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优质教育人才资源流失状况。

3.针对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为顺应我省已实行的新中考、高考改革的需要,建议加大对农村学校这类教师的配备改革。大力培养师范院校学生,加强教师专业培养力度,今后招录教师更多的向师范院校倾斜,以不断提高教师质量,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四)在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探索“五位一体”帮扶支持体系

1.发起新一轮农村地区信息化素质提升工程。增强教师的线上技术能力,对教师展开线上网络平台使用培训,网络使用技能培训和实训;进一步充实教育云平台,开发更多的、面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线上学习素材、建成资源丰富、可供选择的学习库;制定突发特殊时期的教学处理预案,并进行演练;联合网络运营商为教育账户开通线上学习流量优惠包,降低学习成本;组织全省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的中坚力量教研攻关,形成线上标准教学流程和教学技术要点,供农村教师熟悉掌握。

2.积极推进疫后教育项目建设,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启动项目交流带动和资金投入等方式,探索建立政策、人才、资源、项目和资金“五位一体”帮扶。加强东西部对口帮扶和城乡对口帮扶和行业内对口帮扶的协作机制;建立省级重点中学结对帮扶贫困县中学长效机制,帮助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建立定点教师培养和合作办学培养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打造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平台;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统筹校舍维修和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等项目资金安排,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补齐农村教育公共服务短板。

3.转变农村教育扶贫投入方式和投入方向。教育发展既要依托硬件建设,更要倚靠师资、课程等软件环境。在转变方式上,将直接经费投入转变为经费投入为主、政策倾斜、机制创新、项目倾斜的方式,从给钱到给政策给项目给方法;在转变方向上,将教育投入从硬件投入向配套性建设投入转变,例如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加大对特色课程建设的投入或者优质课程购买投入;以及对校车等配套性边缘工作的投入。

建议人:周洪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

代表助理:刘欣,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王郢,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