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民进网

湖北民进网

首页 > 会员风采

我之书法管窥——道境与禅心

发布时间:2020-03-24来源:杨疾超 浏览量:5014
【字体大小:

      古人云,书乃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其实不然,反观数千年之书史,书之盛莫不与帝王之倡行,文人士子之沉迷相关捩。“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勾勒出古之书发展脉絡。
       书之所以成为古代文人热衷之技艺是因为其在书写中体会到奇妙与愉悦。这种奇妙与愉悦成为书之发展不竭动力,让书写者实现了寓有形于无形自由创造之中。
       在书写实用向审美转化过程中,哲学精神与文化观念不断渗入其中,书写之价值与功能也在发生深刻之变化。礼乐文化对书法之影响最早可见于周秦大篆,儒学对汉之书写影响乃显而易见,尤其在汉隶上。这些影响仍未突破书写实用功能。

1

        真正将书写由技之层面引向道之境界,乃魏晋玄学,以道家为宗,并称《老子》《庄子》及《周易》为“三玄”,“道”之观念引入书学与书写之中,将文字之道与翰墨之道进行沟通,进而翰墨之道融入天地之道、宇宙之道中,书写第一次自觉地进入哲学境界,赋予书写以全新之价值与意义。完全摆脱实用功能的桎梏,书写由此进入一种自由境界。传王羲之《自论书》云:“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所言之“意”“妙”实为“道”,又在《记白云先生书决》中云:“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将“气”“道”“理”融合为一。王僧虔《笔意赞》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魏晋时期,书写被纳入道之境界,从此书写摆脱形质之局限,由技而道,由工而妙,由象而意。正所谓“目存而道存”,书写也成为体道、味道、达道、观道之载体,且与道合而为一,解决了书写向外求道问题 ,即所谓“书肇于自然”与“立天定人”。

2

        而将书写与人之心性相关联,当然离不开唐之禅宗,开启唐宋及其后之新书风。禅宗对书法观念及书写产生了深刻之影响,禅宗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教最根本旨意便是清净人之本性,除去烦恼与痛苦,达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禅定境界。谈及禅宗,必然绕不开五祖弘忍传法故事,其两位弟子所得之两首著名偈语,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不以为然,亦作得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有一无,见出境界高下,最终惠能承接衣钵。究其实,一为惭,一为顿,两种禅悟方式,后者更契合禅宗精神与本质,又在《坛经》中提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三无”观念,从而达到“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3

       禅宗思想迅速渗入书写观念之中,改变了中国古代书写路径,赋予书艺以新特质、新面目、新境界,书艺成为一种修禅证悟之最佳方式,禅境成为书艺追求最高之境界。禅境是开悟之境。悟是一种感觉,一种境界,是一种身心所达到之状态。悟是一种体验,可以在书写中落实。虞世南《笔髓论·契妙》多次论及“心悟”:“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力求也。”“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强调“心悟”是书契于妙之津梁,如张旭学草书“见担夫与公之争道与公孙大娘舞剑后顿悟笔法”,怀素“得草书三味……尝观夏云多变化,顿有所悟,遂至绝妙”,黄庭坚“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书道”如“禅道”,亦同“有笔”如“有眼”。

4

       余学书数十载,始以兴趣使然,而糊涂乱抹,后知习书要以古为师,与古为徒方为正道,于是对甲骨金文、秦篆汉隶、魏晋风流、唐宋遗韵、明清变调等皆心摹手追,味书之道,常有所得。若明书道,仅从技求则不可,当从学养得之,余将大学所学之化学,硕士所学之书论,博士所学之历史皆融注笔端,故书之面目为之一新。浸淫日久,深知书道难矣。其难有二:一为道境之实现;二为禅心之澄明。得此二者,书道可成也。

       因此,余外求“道境”,与天为徒,以道观之,亦如庄子所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与我并生”即化自然于无为之中,顺应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之欲求,而破坏自然之道。“万物与我为一”即让我免除了物我之别,大小之分,体验“无往而非我之妙”。追求顺应自然,破除物我之别而融与天地万物之间。内证“禅心”,所谓“禅心”乃安定之心,乃欢喜之心,乃澄明之心,乃开悟之心。即不为物欲所累,不为尘埃所蔽,不为名缰利锁所缚,不为烦恼痛苦所羁。吾之所书,以期契合于“道境”与“禅心”,以“道境”证“禅心”,以“禅心”悟“道境”。从而体会到“道”之超妙,“禅”之喜悦,此乃书之真谛。

5


作者:杨疾超,民进黄冈市委会副主委,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湖北开明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