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民进网

湖北民进网

首页 > 参政议政

关于加大对我省历史文化 名镇名村保护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9-07-02来源:新会员第一支部 刘浩 浏览量:6254
【字体大小: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选,2003年至今共有七批名单公布。目前湖北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总数已达28个,其中,名镇13个,分别是洪湖市瞿家湾镇、监利县程集镇、郧西县上津镇、当阳市淯溪镇、红安县七里坪镇、监利县周老嘴镇、麻城市歧亭镇、潜江市熊口镇、随县安居镇、咸宁市汀泗桥镇、阳新县龙港镇、宜都市枝城镇、钟祥市石牌镇。名村15个,分别是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大冶市大箕铺镇柯大兴村、大冶市金湖街道上冯村、红安县华家河镇祝家楼村、利川市谋道镇鱼木村、麻城市歧亭镇杏花村、南漳县巡检镇漫云村、通山县闯王镇宝石村、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阳新县大王镇金寨村、阳新县排市镇下容村、枣阳市新市镇前湾村。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风貌有别,各具特色。有的是民间工艺的活化石,有的是重要官道和商道驿站,有的是明清建筑的民居、戏楼和庙宇,与山林、宗教、文艺、美食,荆楚文化、秦巴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交融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极具保护和利用价值。

调研发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在的市县镇三级政府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保护规划,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更成立了开发机构,都有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影响而发展旅游产业的雄心和打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格局、风貌、空间尺度及相互依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也得到了保护和文化价值宣传。但当地政府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利用和发展还存在一些茫然和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名镇保护与利用同质化。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应该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有限利用。保持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但普遍在保护上一笔带过,一劳永逸,而在开发上则十分热衷,大作文章,用农家乐和小旅馆推动简单的旅游产业,缺乏与周边区域的联合发展途径。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用心不专,利用创意不够,是同质化的根本问题。

  (二)修缮成本高于拆旧建新,建设性破坏成主要问题。古民居建筑年代久远,居住环境落后,亟需修缮。但修缮成本通常高于拆旧建新,迫使村民弃旧建新或拆旧建新,造成体现古村落传统特色的历史空间被侵占,村落古朴静谧的传统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三)保护经费不足,相关人才严重缺乏。历史文化名镇名镇保护的经费投入,都是依靠上级政府的项目审批拨款,经费来源单一,导致保护经费不足。部分建筑遗产被彻底损毁,即便是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乡土建筑,其保护维修资金也存在很大缺口。政府出资修缮历史建筑的专项资金有限,只能抢救性地对一些重要的建筑进行修缮,对于其它大量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无法顾及,导致许多无比珍贵的建筑遗产还没有来得及研究就彻底损毁了。研究人才、规划人才和推广工作的专业人才普遍缺乏,这将制约名镇的保护、利用和发展。

丧失了文化原真性。传统村落人口剧减,村落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导致村落丧失生机和活力,历史文化传统延续出现断档。同时由于名村旅游开发导致异地文化入侵,朴实憨厚的民风民俗及地方特色文化被所谓的“现代文明”颠覆,现代化生活正在蚕食着整个村落,使村落原有的肌理和历史文脉丧失,严重侵蚀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原真性和文化魅力。

二、几点建议:

(一)正确处理保护、利用、发展的关系。既要反对僵化的保护,避免使历史文化名镇变成死的博物馆,也要避免为过分利用和偏面发展而突兀建设,避免使名镇为产业所绑架。应该正确处理名镇保护、利用和发展三个方面的关系。保护为主,有限利用,科学发展,以利用和发展更好地保护名镇,不以利用和发展损坏名镇,

(二)拓宽经费投入渠道。可以由政府牵头,联合企业和公益慈善机构,整合民间资本等多方力量,建立古村落保护专项基金,拓展资金募集渠道,允许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在经费投入上,应该对不同的名镇釆取不同的办法。对经济发展落后、招商引资条件不足、当地传统文化遗存还难以引起域外关注和兴趣的历史文化名镇,要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为保护历史文化名镇而必须移民,国家应该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文化旅游部门在制定规划时,应该注意将历史文化名镇纳入推广之列。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名镇保护,并予以免税或其它经济政策的优惠。

(三)注重原真性,倡导“活态保护”。名镇名村的价值和特点就在在于它的活态性和系统性。因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不能只注重古建筑、古桥、古井等实物,也应关注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保护有形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保护好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避免让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成为失掉灵魂的空壳。保留并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与保护和修缮古村落、老建筑这些物质载体同样重要,否则将会陷落“有文物没文化”的尴尬。应该积极调动和整合社会各界财力和智力,尤其要吸引高等院校介入学术研究及品牌定位和推广。

(四)重视古村落及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研究。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我省古镇古村进行一次全面摸底,将那些淹没在山野民间、隐姓埋名”的珍宝挖掘出来,并运用文字、图片、影像、录音等多种方式,完整记录保存下来,建立古镇古村名录,确定保护对象,实行分类保护,分级管理。同时,古村落传统文化也像古村落建筑一样,面临失传或消失的危险,可以通过田野调查、走访座谈、口述历史等方式全面搜集整理与古镇古村相关的历史文化现象,进行抢救性保护。此外,还要整合地方人力资源,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古镇古村文化理论研究,不断挖掘古镇古村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传统古镇古村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开发价值,加大对古镇古村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力度,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希望有关部门引起充分的重视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