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网
湖北民进网
案由:
儿童营养问题事关国家的未来,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国家亦将“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视为实现"健康中国"伟大目标的重要支撑。
但现实并不容我们乐观,《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 2010-2013》结果显示,农村0-5岁儿童的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1.3%和3.2%,而贫困农村则分别高达19.0%和5.1%。城乡儿童缺铁性贫血问题依旧不容轻视,儿童贫血患病率也较高,而且微量营养素缺乏状况依然存在。按照世界银行的计算方法,中国儿童营养不良的情况将造成3%~5%的GDP损失。要实现《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和《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所规划的“到2020年基本消除营养不良现象,全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贫血率控制在12%以下”的战略目标,依然存在严峻的挑战。
针对中国儿童,特别是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缺乏的问题,近年来,政府亦有多项政策出台,包括2011年启动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项目覆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12岁在校儿童,通过营养餐补贴的方式为贫困儿童提供保障;从2012年起,国家卫生计生委与全国妇联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合作实施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为6-24月龄的儿童提供营养包和科学喂养知识技能的支持,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样两项投入巨大、覆盖面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其实忽略了3-5岁年龄阶段的幼儿,而研究表明,这一阶段正是幼儿大脑发育、认知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而有效的营养干预甚至能通过“生长追赶”,弥补早期营养不良造成的缺陷(哈罗德·阿德曼) 。
改善儿童营养健康状况尤其是贫困地区儿童早期营养健康状况是国家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改善人口素质,实现彻底脱贫的最科学、最经济的战略选择。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表明,儿童营养干预项目具有很高的成本效果,其效益可以达到成本的5—200倍(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October 2010,Vol3 No1)。
案据:
造成现阶段我国儿童营养不良的主要因素来自5个方面,分别是:
1,留守儿童无人照顾,难以保证营养充足。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急剧减少,乡村空心化严重,父母外出务工增多,留守儿童多由留守老人照顾,加上家庭劳动力紧张,对孩子的健康和营养难以顾及;
2,地域限制,生活环境中没有足够的营养供给。部分农村作物种植单一,儿童难以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均衡营养所需要的食物种类,造成儿童营养摄入不均衡;
3,抚养人营养健康意识不足:隔代抚养的现象普遍,即便是摆脱经济贫困的家庭,隔代抚养者的营养观念还处于“贫困”状态;
4,地方食品卫生监管薄弱: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相对薄弱,部分“垃圾食品”大量流入,影响儿童正常饮食。部分地区更是出现以零食替代早餐、替代正餐的现象,儿童营养观念亟待提升;
5,管理职责不清:儿童营养问题涉及民政、卫生、教育等多部门,协调难度较大。
建议:
针对目前贫困儿童营养问题所出现的复杂性、地域性和不均衡型等特征,现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全国性的跨部门的儿童营养改善协调机制:建议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牵头,联手教育部、卫计委等部门及其各地分支机构,在国家儿童营养战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设定区域性儿童营养改善的目标并将其作为地方政府业绩考核的一个内容,建立由上至下,既能对接宏观政策,又可辐射社会基层的管理组织体系,推动营养战略的落实;
2,调整现有国家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的覆盖范围,补足短板,提升国家儿童营养项目的效果:针对国家营养改善项目覆盖年龄段出现空白的问题,建议提高“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覆盖儿童的年龄上限到36月龄(幼儿园入园前),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按照现有组织框架进行统一管理。与此相关的产品标准GB22570-2014辅食营养补充品标准已经完善,为营养补充的配方范围、产品形态提供的科学依据。同时,降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儿童的年龄下限到36月龄(幼儿园入园)后,由教育部按照现有组织框架进行统一管理,幼儿园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采用上述辅食营养补充品或营养餐、蛋奶加餐等形式灵活开展。
3,强化在校、在园儿童的“食育”,提升儿童营养意识,建立科学健康营养观念:在调研中发现,营养儿童营养问题的相关因素中,营养观念发挥着较大的作用,根据《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7》中的数据显示,贫困地区儿童的第一年母乳喂养比例、正确添加辅食的时间、正确的辅食内容、贫血知晓度等营养相关的意识、行为的比例均在50%左右,而根据《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2007》中的统计,60%以上3―17岁的孩子每天都吃零食。而这一部分知识,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存在较大的缺失——儿童的家长、特别是隔代的抚养人不具备此类的观念,学校和幼儿园也没有相应的课程、课时安排、师资储备。考虑到营养教育的成本与效果,建议由教育部牵头,委托相关教育及科研机构,编制针对幼儿园及小学的营养教育课程,开发配套的教具并进行师资培养,并将课程纳入校本课体系中,从根本上建立下一代人的营养观念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4,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创新的方式开展营养支持与干预,探索多元化解决方案:基于儿童营养问题在地域、经济、社会诸多层面的复杂性,建议由全国妇联、国家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全国性社会组织、团体为平台,社区、街道办、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为依托,广泛吸纳非营利组织、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参与,因地制宜,从多维度、多角度解决儿童营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