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网
湖北民进网
民进荆门市委会 王国民
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字形采用省略了“匕”的“老”和“子”会意。这个字形是表示“子承老”,从造字人的初衷可知“孝”的含义的深刻性:
①孝,善事父母者。(见《说文》)《释名·释言语》:“孝,好也,爱好父母如所悦好也。”《孝经说》:“孝,畜也;畜,养也。”
②继先祖之志为孝。《书·文侯之命》:“追孝于前文人。”《论语》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母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③ 居丧称孝。为人子而有孝亲之行者。《诗·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由此“孝”又派生出许多类意之词,略举二三:
“孝德”《周礼》地官师氏:“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按:“孝德,尊祖爱亲,守其所以生者也。”“孝顺”《国语·楚语》:“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按上文“明恭俭以导之孝。”(注:“恭俭所以事亲。”)又,汪远孙曰:“孝亦善德之通称,非指事亲言之。”孝为善德通称,顺亦宜然。但今人所云孝顺皆指事亲言。“孝敬”:孝以事亲,敬以事长。今人谓“善于事尊长之道”,或以物献于尊长亦为之孝敬。这些便是“孝道”的含义。
本文围绕“孝道”摘孔子语录学而研习之,同时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后生小子,到父母跟前,便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有剩余的力量就去学习文献。
简论:“入”、“出”二字的意义,按《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由此可知这里的“弟子”是指“命士”以上的人物而言,“入”是“入父宫”,“出”是“出已宫”。从这一章里可以看出,孔门治学,把做人摆在第一位,把求知识摆在第二位。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是摆在第一位的。党的十八大文件谈到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时说: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入则孝,出则弟”,在今天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
简论:有子认为,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生出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两种品德就是“仁”的基础。“仁”是孔子的一种最高道德的名称。“孝弟”是子女对待父母,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封建时代的“孝弟”是维持他那个时候的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的一种基本道德力量。
“孝弟”是做人的根本,讲孝弟就能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激发社会发展活力;讲孝弟就不会“犯上作乱”,人民就能安居乐业,社会就能安定有序。有一则关于道德的广告说得好: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更耐人寻味的是,2015春晚的主题就是“家和万事兴”,而且得到了国际的认同。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
意译: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的先祖,这样做去,社会风气自然趋于笃实,不致浇薄了”。
简评:“慎终”一词按郑玄的注:“老死曰终”。可见这“终”字是指父母的死亡,慎终的内容按《檀弓》曾子的话是指附身(装殓)、附棺(安葬)的事必诚必信,不要有后悔。“追远”是指“祭祀尽其敬”。笔者对此执相反一说:厚养 薄葬。民谣:活着不敬孝,死了哭灵魂。太虚伪了!
示例:某老妇出生于1915年,卒于2015年清明前日,享年100岁。46岁守寡,拉扯5个儿女长大成人婚嫁立业喜得贵子。待到90高龄,老妇真的是劳不动了,儿、媳们更加嫌弃:“怎么还不死呀,这不要占我们的阳寿么?”老妇之内侄前往劝说:“父母高寿是儿女的福气和骄傲哩!政府都还有高龄老人津贴哩!”儿子听说有钱,赶忙去找派出所,对曰:“怎么还没死呀?我们早就把她的户口吊销了啊!”2012年秋月,老人病卧三日,儿、媳连口热水都不给,已是年过70的女儿把她接了去,这才“重见天日”(老妇人语)!待到99岁,儿子们都住进了“小洋楼”,而老人依旧病卧在那破烂不堪的“老屋”里,殭卧数月直至辞世。之后便是吹吹打打大宴宾客,可是这隆重的葬礼,死者泉下有知否?(资料来源:湖北·天门·横林)
曾子这话其实也揭露了儒家主张隆重举办丧礼的目的不过是在导致人民老老实实吧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立身行事都有把握了;四十岁知识常识便丰富起来,不致迷惑了;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的言语便可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但都不越出规矩。
简论:这段文字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渐进过程,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孔门治学的主次来。孔门治学重在做人,所以“志学”之后便是“立”,然后才是“不惑”,最后又归到“不逾矩”。孔子怎么也没有想到现代人“七十岁还算小弟弟。”(粤闽流行语)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译文: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子,孔子便告诉给他道:“孟孙向我问孝道,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简论:《史记》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孔子说的“礼”太繁(烦)锁,现代人大可不必拘泥,凭借良心、仁心、善心、孝心对待父母就足够了。须知,对待父母的态度折射出自己的人格和品格;如果你的儿女已经长大、能视之、听之、察之、审之,那么,你又是在传道、授业了……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简论:王充《论衡·问孔篇》:“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淮南子·说林训》:“忧父之疾者子,治之者医。”高诱注去:“父母唯其疾之忧,故曰忧之者子。”马融却说:“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孔子的意思是若是孝子,除疾病以外(因为这是在当时的卫生和知识条件下,难以抵抗和预防的),便该没有任何其他的事足以使父母担心。笔者采取马融之说。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译文: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道,只是说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对孝顺父母的事不有诚恳之心,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犬马怎样去分别呢?”
简论:孟子曾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孔子的意思是“孝”不仅是形式,而且有其深刻的内容,这一内容便是对待父母那种诚恳的心。余以为在现阶段,在唱响“中国梦”的今天,要立一个讲孝道的“法”,加强孝道文化建设,促进代际和谐,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整体规划,全局推进,把中华民族几千年“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一代代传下去,传承到永远永远……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必须维护父母尊严,老有所养,或老有所依。如能做到至尊至诚,极尽其孝道,便是至善至美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译文:子夏问孝道。孔子道:“难在儿子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有工作,年轻人替他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这样竟可以叫做孝道了么?”
简论:《礼记·祭义篇》说:“孝子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个人“诚于衷必形诸外”,如果对待父母能“敬”,自然“有愉色和气”了。反之,如果时时注意对待父母的“愉色和气”,也可以培养对待父母的“敬心”。孔子认为“养口体”未必是“孝”,劝子夏从“色难”入手,正是这个意思。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
译文: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你问的题目真大!就一般的礼仪说,与其奢侈铺张,宁可朴素俭约;就丧礼说,与其仪礼周道,宁可过度悲哀。”
简论:《礼祀·檀弓》上云:“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可以看做“与其易也,宁戚”的最早解释。“戚”,不是装扮出来的,是发自肺腑的。1919年10月初,毛泽东收到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信,急忙带着小弟泽覃奔回韶山。可当他们赶到时,母亲已入棺两天了。毛泽东内心极其悲痛,默默无声地守在灵前,席地而坐,独对孤灯,写出了一篇情深意切的《祭母文》:“……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余亲见一位党的高级干部(时任省委常委、秘书长)在追悼其母(一位普通农妇)时,长跪不起,哽咽不能成声:“……在那个黄瓜瓠子当主粮的年月,您……是您……母亲啊,把生产队分配给自己的口粮毫无保留地给了我们六个姊妹和父亲啊……您说父亲是家里的主心骨……你说我们是又长骨头又要长肉啊!情感真切,恸彻肺腑,令听者为之动容!(资料来源:湖北·天门·卢市)但现如今有一种职业:哭丧妇。父母逝去时,用重金聘哭丧妇一、二,每有来吊唁,哭丧妇作号啕状,鼻涕眼泪一大把……我真不知道他们究竟要向社会传递什么,向世人展示什么!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阻,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虽然内心忧愁,却不怨恨。
注释:几读如机,轻微,婉转之意。
子曰:“父母在,不远遊,遊必有方。”(《里仁》)
简论:古代交通不便,又没有私人通信的设备,同时儒家又把“养亲”、“慎终”看做大事,自然地主张不远遊,遊必有方。
现代交通发达,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时尚,做儿女的可否趁父母健在把他们也带出去看看风景散散心,亲山亲水亲林,让他们也愉悦地享受一下生活呢?免得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的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恐惧。”
简论:做儿女的应该建立这样一种信仰:父母健康、高寿是自己的荣耀和福气,是前生修来的!余亲见一个男子,因为父亲未活到八十岁而“过早逝去”,羞愧不已:“现在科学发达,经济富裕,父亲还不到八十岁就因为一个胃癌离开了人世,这是我的耻辱,我的罪过啊!我为什么不常回家看看呀……”《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唱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妇孺皆能上口,这是艺术家弘扬孝道文化的一种方式,决不是只停留在舞台的唯美艺术。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欤?”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卫灵公》)
译文:师冕(乐师、盲人,古代乐官一般用瞎子充当)来见孔子,走到阶前,孔子道:“这是阶沿啦。”走到坐席旁。孔子道:“这是坐席啦。”都坐定了,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
师冕辞了出来。子张问道:“这是同瞎子讲话的方式吗?”孔子道:“是的,这本来是帮助瞎子的方式。”
简论:孔子帮助师冕这个事,让我想起了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关于孝道的报道:某子、媳看到老父老母年近九十身体尚可,喜不至胜。为防止他们滑倒,夫妻商议,在装璜考究的屋子里给老人安装扶手,从卧室到厅堂到餐厅到洗手间,锃亮、牢实。于细微处见精神。其敬老、爱老之心,油然沛然,动人肺腑矣!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
译文:子路问服事鬼神的方法。孔子道:“活人还不能服待,怎么能去服待死人?”
子路又道:“我大胆地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道:“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明白,怎么能够懂得死?”
简论:“鬼神”和“死”在孔子看来,都是渺茫难知,不是日常生活所迫切要解决的事。因之孔子不回答。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个反问真有力!我就一直搞不懂:父母活着守空巢,死了却是豪丧大礼:大捆大捆的纸钱,大堆大堆的鞭炮,打击乐西洋乐中国民乐,招魂台哭丧台点歌台,大宴宾客流水席、镶玉嵌宝骨灰盒、纸扎洋房小汽车……这些和我中华传统美德孝顺、孝义、孝敬、孝心、孝德、孝道有多少联系?”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亭》)世界永久而人寿短促啊!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
译文: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道:“对呀!若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粮食很多,我能吃得着吗?”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多多责备自己,而轻一点责备别人,怨恨自然不会来了。”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诚之。君子哉!”(《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事业,以合宜为原则,依礼节来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来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样,真个是位君子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有不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言语呢?”孔子道:“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便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简论:“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有积极意义的道德,未必每个人都有条件来实行。“恕”只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难能可贵的——笔者),则谁都可以这样做,因之孔子在这里言“恕”不言“忠”。耐人深思铭记的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亚、非国家时,引用了这句话,最完美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友好与真诚。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简论:“小不忍”不仅是不忍小的忿怒,也包括不忍小仁小恩,没有“蝮蛇螫手,壮士断腕”的勇气,也包括吝财不忍捨,以及见小利而贪。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阳货》)
译文:孔子说:“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
简论:《孟子·尽心》对“乡愿”有一段具体的解释:“何以是嘐嘐(志大言大也——笔者注)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原”同“愿”——笔者注)
又曰:“非之无举也,剌之无剌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
译文:孔子说:“听到道路传闻便四处广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译文: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道:“您假若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孔子道:“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简论:以上八段文字是谈修养道德治心身的。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了,正已而格物,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内省不疚,无忧无惧,做父母的也就安心了。余以为这是大孝。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亲者,吾未之闻也。”高愈《小学集注》(上海广益书局)张思叔座右铭,录于次,或有裨益:“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庄;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祥;居处必正静。作事立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已出;见恶如已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未深省;书此当座隅,朝夕视为警。”
但是,我有一言君记取,凡事要听党的话。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阳货》)
简论:“迩之事父母,远之事君。”多么精辟而又深刻的见解呀!用诗来侍奉父母,新颖,轻松,闲适,素雅,和谐,旨趣高远。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一封书札,一条短信,几句诗行,唯其父,唯其子,在融洽和悦的氛围里,代沟消失了,问侯传达了,情感融通了,美满惬意,道合志同,德厚流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怀)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闲适)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哲理)
“千秋万世名,寂寞身后事。”(人生)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人生)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游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怀旧)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居处)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方。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红叶天雨霜。”(寄友)
说不准你这做儿女的苦心会唤起老人的灵感,兴许他也会偶作吟坛客,声声唱尧天哩!
后记: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从始至终贯穿着儒家亲亲、尊尊、长长的基本精神,它既是纵贯天、地、人,祖先、父辈、已身、子孙,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纵向链条,也是中国一切人际与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渊薮。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孝道是民族认同的文化根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道,是个“大哉问”,复杂而又敏感,细微而又博大,严肃庄矜,意义深远,关涉到每个家庭每个人。我们的先人是很重视这个“大哉问”的:“老者安之,少者怀之”;“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入则孝,出则悌”;“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部论语12700字,“祭”字出现了十四次,“孝”字就出现了十八次,孝道之事,重而大矣!他是一部鸿篇巨制,它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它是一支人生奏鸣曲,它的主旨、它的诗魂、它的主旋律是“仁”,是“善”,是“和”!
在我的故里,有一位少年,他的善行义举,时时撞击着我的心扉:上世纪60年代初,一位寡居妇人,年六十余,享受“五保”,身患疾,因长年卧床,褥疮恶臭,其始早为人妇的二女还交替回来为母洗涤,时间久了,二女则互相推诿,久无探视。邻有一男童,辍学,放牛挣工分,见其老人病苦,每闻呻吟之声心里难过已极,系好牛,便去烧茶弄水,帮助洗擦;然后就是洗衣晒被……老妇弥留之际,想喝口米汤,童子便告知母,母怜其老妇、可爱儿子,煮了一碗米汤给儿子送去,老妇感激涕零,从床板摸索出一叠钞共246元交给童子:这钱你拿去上学读书!我死后,房子交给生产队……喝完米汤睡下,安然逝去…… 二女闻讯前来争房产,遭生产队并众社员怒斥,二女无果而归。学校闻讯,接男童免费入学就读。
伟哉,童子!
诗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望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乌鸦反哺羊跪乳,鸟兽尚知哺乳恩。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睎。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愿天下为人父为人子者,珍爱生命,恪守孝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杨百峻编著《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
朱熹集注《孟子》(广益书局校印)
高愈篡注《小学集注》 (广益书局印行)
舒新城主编《辞海》(中华书局出版)
王国民,男,荆门民进会员,副教授,湖北省屈原研究会会员,《企业家》杂志社特约记者。主要著作有专著《新华句典》、《古代领导思想简论》,小说集《九龙镇轶事》、《沉湖的枪声》,散文集《斑鸠声声》,报告文学集《李年有三部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