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网

湖北民进网
民进十堰市东风高中支部 申丹玉
“离离边草几番生,极目雄关涕自横。为道北门无故相,至今胡马牧长城。”民进先辈马叙伦先生当年如是鼓舞北大学子,勉励同学们勿忘国难,投身抗日救国大业。七十多年过去了,沧海横流,光阴流转,而先生的话仍然言犹在耳,一声声一句句都在拷问我们年轻的心是否还经得起这个时代的考验。
马叙伦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从没有停止过对救国真理的探索和斗争。五四运动中他以自己的公共身份,支持和声援学生爱国运动;“五卅惨案”后他在北京组织“五卅惨案”后援会;“三一八惨案”反对段棋瑞执政府的大游行中他任大会主席;“九一八”事变之后,为建立统一战线呼号。在时代的碾压中,一直立国于心,奋不顾私,这样的热血不是少年意气,而是灌注在老人的骨髓里,一直到生命的尽头。
每当看到我们的先人走过的足迹,我常常沉浸在一种巨大的鼓舞里,是怎样的信仰让他们为之奋斗不止,燃烧自己的生命。沿着先贤走过的足迹,我开始慢慢追寻那理想之光,我看到了一位曾如我一般的年轻女子,许广平,这个瘦弱的女子无论处在何种境遇之下,都以最大的热忱追求着民主和进步这两个在当时的中国看起来那么遥不可及的目标,她的执着和不懈超越了那个时代,那个贫瘠的霍乱年代为何能孕育出这样美丽的理想主义者?生于太平盛世的我们,反倒怯懦了?
不!绝不会如此!
因为我看到,一批批的民进成员在踏着我们先人来时的路,不断前行着。叶圣陶先生对人民教育的孜孜以求,亲自编撰的开明国语课本和民国语文课本,给那个时代的语文带来了一缕春风,让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了生动可爱的语文课。建国后叶圣陶先生对基础教育的躬耕不息,用自己深入浅出的教育思想滋润着中国百废待兴的教育现状,影响了广大教育者,感动了一代人。
文革后,教育事业遭到极大的破坏,满目疮痍,而最为要紧的则是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问题,民进成员为中国的义务教育的普及奔走,1980年《采取有效措拖积极推行普及教育以利四化建设》的提案包含了民进人的心血,随后民进人又提出了七条相关操作办法作参考,经过六年的呼吁,普及《义务教育法》的议案得终于在86年的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并在同年起施行,开启了中国教育的新纪元。随后的教师节的恢复,《教师法》的出台,唤起社会对教师、对知识的尊重,这里面都凝聚着民进人一点一滴的心血,许许多多无名的民进人默默的推动着时代的车轮。
到如今万千投身在教育一线的民进人,他们都在共同谱写着中国教育的新篇章,凭着对教育的热爱,在特殊教育这块土地上扎根十年的全国师德标兵民进会员周倩老师:一个人建起一座博物院,拯救了一大批即将被遗忘的古民居,为我们的民族存根,千金散尽在所不惜的民进会员王勇超,不管是教育一线还是文化救援,都在铸就着文化软实力提升和教育强国的“中国梦”。而那些常年驻扎在农村的一线教育的民进人,又何尝不是在用青春践行着十八大以来教育公平的强烈要求。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追寻与创造的脚步。
作为一位刚刚起步的一线教师,我选择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就选择了踏上先人走过的深深脚印,选择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信仰,选择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之职责。对于这样的选择,“青春无悔”该是它最好的注解。
当我行走在寂静而祥和的校园里,看到孩子们清泉一般的眼神,月光一样的眸子,那是世上最美的期盼。学生们在我的眼前成长、变化。而幸运的是,老师能亲历“创造过程”的发生发展,就好像亲手赋予一团泥土以生命,没有什么比目睹它开始呼吸更激动人心的了。我可以去发现孩子心里另一个美妙而绮丽的世界,从他们的眼睛看去的世界的样子,那是我应该珍藏的。还有只有教师才能感受到的对“特别”学生的爱,这些学生,因为家庭的残缺或是思想的偏执,而没有在现实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难以自安,可是他们心里的这份缺失等待着老师去填补,取得孩子的信任,把这份信任托于掌心,小心的去呵护它,“冥顽不灵”的“泥块”由于接受了老师的炽爱才勃发了生机,“一片冰心在玉壶”,对老师最大的激励莫过于学生的“迷途知返”。在这些勃发生机的“特别”学生的身上,也许正有我自己身上的痕迹,我时常发现自己和他们呼吸相通,忧乐与共。我爱做老师,说不出宏伟的理由,只是因为这份职业带给了我幸福感。这份赤子心肠是我对教育的承诺。
看到《两地书》里许广平写给鲁迅的信件,提及学生遭受的政治创伤时总是那么痛心疾首乃至于义愤填膺,而她在为公平和正义而日夜工作时,应该是她感受到自己力量的勃发的时刻,我渐渐明白,梦想就是坚持着就会觉得幸福的东西,当我们不问归处,在梦想的道路上不休不止的时候,这一点点的小梦想终于会汇成中国崛起的“自强梦”。
纵观历史,盛世的出现离不开从谏如流、广纳雅言,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给了每个人说真话的权利,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离不开各位前辈的指导,而打开这扇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诤友,需要担当和智慧。
不忘来时路,不问归何处!此刻,马叙伦的教诲仍在耳畔萦回: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