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民进网

湖北民进网

首页 >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 兴盛传统文化 ——学习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

发布时间:2024-07-29来源:民进咸宁市综合支部委员、咸宁市实验小学高级教师 杨丽 浏览量:4447
【字体大小: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要任务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我们中国人,是浸润着中国文化长大。习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疆土辽阔,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伟大国家来说,文化自信起着重要支柱和精神基因的作用。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历史积淀与思想宝库,是中华文明赓续传承、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因密码”。一部中华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华文化思想创造史。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留下来的思想经典,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的文化源头,也为世界文明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由此积土为山,聚河成海。我们的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5000年沧桑而从未中断,全赖于创造力、发新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的支撑。富有创新活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我们自信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历史和无数典籍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生活智慧、政治智慧,丰富的历史经验、治国理政理念,以及作为独特标识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价值等。中华文化倡导和合文化,主张培养人的诚实、守信、宽厚、庄重、谦逊、温和等品质。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载体中内在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价值的整体性理解与把握之上的。

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无数仁人志士寻求救国救民、救亡图存的艰难奋斗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进步的伟大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文化中极为丰厚的新篇章新传统。开国领袖毛泽东就是从中华文明和文化传统开始论述中国革命的命运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红色基因”。

中华文化是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是融入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民族灵魂和基因的传统。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华文化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传统文化是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结晶。传统文化从哪里来?是从人民群众现实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风、俗、习惯中来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就是时尚、风尚,流传很快,变化也很快,风行一时;俗,则是在风的基础上沉淀下来,成为比较稳定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传统文化。文化创造源自人民、依靠人民,文化成果为人民所共享。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就是坚定文化自信历史逻辑的必然结论。

文化的创造是集体智慧的产物,传承、弘扬、复兴文化,依然要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团结奋斗,“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是一个完整的理念。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离不开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文化人,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人。他们是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典型代表,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文化的创造、传承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中华文化的创新是中华文化生命活力的源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历史文化,都是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不断发生流变,大浪淘沙,日积月累的。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空前的改革开放,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性选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性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抉择和必由之路。改革就是除旧布新,就是开拓创新,改革使中国社会充满了生命活力,使中华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中华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显著特色。中华民族文化是各民族文化逐渐融合而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各地域兄弟民族迁徙、汇聚,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的辉煌。习总书记说,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是中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今天,中国正依照“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文化发展理念,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开展积极的文化交流交融。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其所具有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及“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大格局大气象大胸怀上。正是在历史上广泛、深刻的文化交往、交流、交锋中,中华文化吸取了异域、异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加以吸收、改造,丰富发展了自己。

在当前全球化迅猛发展,我们培育全体国民健康的文化心理,努力恢复和加强中华文化曾经有过的主体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在这种文化心理的滋养下,我们的文化自信一定会表现出一种“自信而不自负,自豪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自傲”的新格局,我们的文化就会成为一种对世界产生更大影响力的伟大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寻找中国与世界的共鸣点,阐述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打造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践总是在不断前行的。文化兴盛,推进在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发明创造、创新,使之能很快成为引领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文化灯塔;在当代中国,必须坚持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上下苦功夫,才能实现真正的坚持。文化的传承、兴盛,关键在实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非常朴素、非常深刻。文化自信,必须有历史担当、责任担当,扑下身子去学习,“撸起袖子加油干”,去创新、去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