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民进网

湖北民进网

首页 > 省委会要闻

周洪宇:关于将桐柏山岩画申请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4-07来源:民进网 浏览量:1655
【字体大小:

桐柏山岩画是桐柏山脉南北两侧鄂豫两省凹穴岩画的总称。山南湖北凹穴岩画分布在随枣走廊的随州和枣阳地区,山北河南的凹穴岩画主要在南阳地区方城等地,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进入2000年以来,国内外岩画研究专家多次到桐柏山脉南北鄂豫两省对岩画进行田野调查。现已经查实,在湖北随州地区不仅随北桐柏山有岩画分布,而且随南大洪山及其支脉也有凹穴岩画发现,地涉随县、曾都和广水,共发现59块岩画石、100多副岩画、1900多个岩画个体。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湖北省委会主委周洪宇提出了《关于将桐柏山岩画申请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建议》。周洪宇认为与随州相邻的湖北枣阳、河南南阳以及更北的新郑等地也发现了大量凹穴岩画遗存,它们共同构成中部岩画体系,其中尤以桐柏山南随州藏有太阳神像的巨型岩石为最珍贵,这些岩画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新资源。

一、桐柏山岩画是不可多得的人类文化景观遗产

1.桐柏山岩画所表现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史前文化研究价值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尚书》有载桐柏山是中国历史名山,在神话学研究中,它又是盘古神话的发源地之一,境内至今仍有丰富的盘古神话传说遗迹,凸显出其于神话学的“盘古开天”的地位;桐柏山玉皇顶余脉“厉山”一脉,被史籍记为炎帝神农氏即厉山氏的出生地。南朝萧梁刘昭注《后汉书·郡国志》在原文“随,西有断蛇丘”下注曰:“古随国,即有衔 珠之蛇也。杜预曰:‘有赖亭。’《左传》僖公十五年齐伐厉,在县北。《帝王世纪》曰‘神农氏起烈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荆州记》曰:‘县北界有重山,山有一穴,云是神农所生,又周围一顷二十亩地,外有九重堑,中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则重井动,即此地为神农社,年常祠之。’”以“厉山”一脉为主体的“随厉乡”,就是被康熙皇帝称为“淮渎”的地方,传说大禹治水而三至。他在这里召集诸合、与涂山氏之女女娃组成家庭,凸显了桐柏山是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融合地,所以最近出土的曾国春秋中期编钟铭文称曾随是“禹之堵”。随州及其境内的桐柏山是由“盘古开天”“神农创世”“大禹之堵”三大文化层累而成的文化高地。桐柏山岩画以此高地为画布,透过它,我们可以亲身感受中华文明的“史前史”脉动,这将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新亮点,能极大地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2.对桐柏山岩画的保护与研究,将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探源工程提供新资源和新路径,应该将其纳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范畴给予保护。1989年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中写道:“北欧和中国的新石器文化有显著的相似之处,特别是在陶器上运用螺旋形的图案这一点上。无论在北欧和中国,这种图案都取代了南欧和中东的几何图形和动物图形的图案。但是,很叫人伤脑筋的是,迄今为止,在中国还没有发掘出类似西欧和北非那样的岩画,那是著名的新石器时代的艺术作品。因为仰韶时期或者是更早的中国人如果绘画的话(很难相信他们当时是不绘画的),他们所绘的应该就是这种绘画,而这有可能表明,商代卜骨上的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发展水平的象形文字,最初可能开始在什么阶段。”李约瑟指出,如果中国岩画被发现后,“商代卜骨上的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发展水平的象形文字”的“最初可能开始在什么阶段”的问题也就可以探明了。

二、桐柏山岩画文化内涵需要从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角度给予阐释和认识

虽然桐柏山岩画以桐柏山文化高地为画布,二者之间有必然联系,前者是从这些文化地层中生长而出的文化形态,但是,到现在为止,对二者之间必然联系的认识有待于进行系统研究,而且这种研究必须放在世界同类岩画主体中给予考虑,从而使之彰显出具有普遍性的文化价值。

1.湖北随州藏有太阳神像巨型岩石的文化内涵需要进行具有普遍性的文化释义。根据古籍记载,藏有太阳神像的巨形岩石被称为“石祏”或“石室”。所谓“石祏”,《说文解字》:“宗庙主也。《周礼》有郊、宗、石室。一曰大夫以石为主。从示从石,石亦声。”。这就是说,“石祏”就是石质的神像。淮源藏有人面神像的大石块正好符合古籍关于“石祏”的典型特征,且它发现于烈山山脉,可以称为“厉山石室”。而在文献资料记载中,厉山确有“石室”。例如《刘子新论》云:“炎帝神农氏母安登,生炎帝于厉山石室,育于姜水,初都陈,又迁鲁。”这里明确提出了“厉山石室”一词,并且称炎帝神农氏生于“厉山石室”。然而至迟从南北朝起,“厉山石室”被误解为石穴或石窟。《异苑》卷二:“随县永阳有山,壁立千仞,岩上有室,古为神农窟。窟前有药丛茂,莫不毕备,又别有异物藤花,形似菱菜,朝紫,中绿,晡黄,暮青,夜赤,五色迭耀。至《括地志》“厉山石室”又被称为 在随州随县北百里的“山东有石穴”。这些文献将藏有烈山氏之像的石匣子误解为山上的石穴或石窟,虽然也知道它与烈山氏有关,但却离历史真相甚远。神像将“石祏”与太阳神相联系,表明“厉山石室”或为炎帝神农氏的雕像,炎帝即“太阳神”,古人云“炎帝者,太阳也。”从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角度对桐柏山岩画进行文化释义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我们将桐柏山岩画纳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认识的范畴。

2.有效保护好桐柏山凹穴岩画,对于推进夏文化与桐柏山关系的探源性研究是必要的。目前已有学者对桐柏山岩画作出了初步的考古学还原研究。学者们通过对桐柏山凹穴岩画与随枣走廊出土的陶器上的图案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构图方式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出自同一族群之手。这就是说,史前岩画的凹穴状构图,其实就是随州西花园文化遗存陶器符号中的圆窝状构图。在西花园文化遗存中,圆窝状是常用的构图符号。比如,在西花园文化遗存石家河文化中期的一个红陶鼎足,周身被刻满竖行的圆窝,这与凹穴岩画显然是同一个类型,据此可以将随州凹穴岩画文化遗存还原为西花园考古文化遗存。在考古学上,西花园文化遗存的年代与石家河文化的年代同期。“石家河文化距今的年代,根据碳-14测定的年代数据,为公元前2800-2300左右,”“比河南龙山文化略晚,说明石家河文化的上、下限,约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的盛行期和晚期以及二里头文化的早期。”这样看来,以随州为主体的随枣走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特别是西花园文化遗存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的盛行期和晚期以及二里头文化的早期,与之相适应,桐柏山岩画的考古学归属,从年代上讲,应该在公元前2800-2300左右,比河南龙山文化略晚,约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的盛行期和晚期以及二里头文化的早期。所以桐柏山凹穴岩画的创作尾期距今至迟约4300年左右,是夏代之前的文化遗存,可以与烈山文化相对接。罗伯特•贝德纳里克等人运用微腐蚀断代方法,对所检测的随州凹穴岩画进行初步分析,结论也是据今约4300年左右。桐柏山凹穴岩画与先夏文化及夏文化的形成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探源中华文明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的新资料。

三、桐柏山岩画申请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不仅具有重要性、必要性,也具有紧迫性

1.将桐柏山岩画纳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范畴给予保护已刻不容缓。目前凹穴岩画在桐柏山脉南北两侧的发现可以说是“多处开花”,但是它们大都处于“无人看管”“似有还无”的状态,有些地方的岩画正处于消失状态,必须进行抢救性保护。

例如随州市曾都区府河镇的紫石岩画就是如此。随州地区的岩画最初是由一家旅游公司不经意中偶然发现的。该公司现正利用桐柏山岩画资源打造旅游度假区,并以岩画的“地层文化”——神农文化将其命名为“神农部落”。虽然“神农部落”也非常注重对现有的文化遗存进行整理和提炼,揭示神农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试图以神农的功德传说为主线,展示完整的神农文化体系,再现神农时期炎黄大联盟、大融合、大发展、大繁荣的盛世场景,但是这么大范围的保护,仅凭一家公司之力是远远不够的。“神农部落”目前已经投资亿元,有限的财力对于大面积的保护无异于“杯水车薪”,由政府接力保护已势在必行。同时,开发利用需要弄清岩画的文化内涵,弄清对这些岩画与桐柏山“文化地层”的关系,但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系统研究,不能适应世界文化景观保护的要求,不利于所在地在岩画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对它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加强对以桐柏山岩画的调查与研究迫在眉睫。

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将桐柏山岩画申请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给予保护是回应人民呼声,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紧迫需要。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同云冈石窟调研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桐柏山岩画的发现已经引起鄂豫两省人民的高度重视,人们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将岩画,尤其是太阳神像视为体现体现中华文明源头的精神图腾,他们像珍视自己的眼珠子一样珍视岩画。人民如此,政策也当有所回应。

四、桐柏山岩画申请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具有可行性

1.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范畴中包括岩画。截止2016年7月15日,我国已经申报成功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有5处,分别是:庐山(江西,1996.12)、五台山(山西,2009.6)、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011.6)、红河哈尼梯田(云南红河,2013.6)、花山岩画(广西,2016.7.15 )。其中,花山岩画成为我国第49项世界遗产,这说明岩画是在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这个范畴内的。值得注意的是,桐柏山岩画与广西花山岩画是不同类型的,前者是凹穴岩画,以立体式太阳神塑像为精华,而后者是画面,二者是不重复的,说明将它申请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将桐柏山岩画申请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基础已经夯实,可以说,目前正处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极佳时机。湖北随州、河南信阳等地的民众对桐柏山岩画的保护热情很高,特别是“厉山石室”已经成为当地民众所拜的“祖先”。切实把随州岩画保护与利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仅人民有呼声,而且县、市、省三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已经将民间呼声变成了一个共识:要充分认识随州岩画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尤其是与神农文化、曾随文化研究相结合的内在价值)、保护与利用价值(重点是旅游开发、文旅融合、城市名片等外在价值),制定随州岩画保护与利用的宏观政策、长远规划和实施办法,从法律、制度、社会动员等各个层面为随州岩画保护提供有力支撑。桐柏山岩画发现地政府对桐柏山岩画也持积极保护的态度。随县、随州市政府对这种“民之所呼,必有所应”,不仅支持企业解决了进景区的基础设施问题,而且要求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展开相应的研究。例如随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与中央民族大学等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编纂了《随州岩画的调查与研究报告》,对随州岩画文化遗存作出了初步的考古断代与文化释义。河南南阳市有关机构和专家也做了大量相应工作。

建议:

岩画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对于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而言十分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岩画委员会首任主席艾曼纽尔.奥拉蒂教授曾经预言,岩画将是21世纪最富挑战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在中国,尤其是分布在“五帝之墟”(中部)的岩画,可能如李约瑟先生所讲,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新资料,应该将它纳入高级别的保护范围。

一、建议国家文物局将鄂豫桐柏山岩画与中部、东部岩画以及其他地区岩画进行整体性打包申请世遗,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国家文物局的“十四五”规划。

1.打包申请“世遗”。由于湖北随州桐柏山、河南方城、南阳鸭河、具茨山凹穴岩画的相继发现,中国中部凹穴岩画已经形成一个整体。伴随着这个整体的形成,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在悄然形成一个新的凹穴岩画发现带。凹穴岩画几乎遍布东部每个岩画区,凹穴岩画已经成为贯通整个中国中部和东部岩画系统的重要母题,而“石祏”的发现则将从中部到东部岩画系统与炎帝神农文化紧密地性关系了起来。国家文物局“十四五”发展规划,应该包括以桐柏山为主体的中部凹穴岩画的研究与保护,以及对这些岩画进行打包整体申遗内容。

2.实现岩画保护与利用双赢。以申报世界景观文化遗产为契机,以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为主轴,按照文物遗址保护工作要求,指导各地科学、系统地编制岩画保护与开发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岩画遗迹保护、岩画环境整治、岩画开发利用等规划实践,打造环境优美宜人、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有机相融的人文景观,实现岩画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双赢或多赢。

二、国家文物局应对湖北、河南等省的岩画申遗工作给予政策指导、项目经费等支持,切实把桐柏山岩画保护与利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1.支持桐柏山岩画文化遗产满足申遗的前置条件与资格。就湖北随州而言,当务之急是把现已发现的随州8个岩画点、59个岩画石和1900多个岩画个体做好登记造册、图像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按照规模和价值申报或确定为市级、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它们实行挂牌、明责等抢救性保护。

2.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动员社会力量,保护桐柏山岩画。各地人大和政府要尽快出台岩画保护条例和规划,为申遗产保护提供法治和政策保障。制定激励机制,鼓励人民群众发现报告新的岩画点;鼓励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到随州南阳等地挂牌成立岩画研究机构,展开对桐柏山岩画进行研究,并且拓展到对本区域历史文化的系统研究;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在岩画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对它进行创造性转化,从而开发出有创意的旅游品牌。

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将“桐柏山凹穴岩画的考古断代与文化释义”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

1.应委托安排有关课题,支持开展岩画研究。例如可考虑委托湖北、河南有关研究机构,特别是湖北随州岩画研究中心、华中师大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三峡大学岩画研究中心等机构和专业人士开展跨学科、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岩画研究,在此基础上起草申遗文本资料等等,形成为具有权威性质的调查与研究报告。

2.支持湖北、河南有关研究机构联合举办桐柏山岩画申遗国际研讨会,营造申遗有利氛围等。凹穴岩画是全球性岩画题材,既有广泛分布性,又是一个非常持久的岩画主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东部以及日本、韩国是一个凹穴石刻相对集中分布的区域,凹穴石刻习俗相当流行,并且一些地区可能还一直延续到当代。凹穴岩画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我国中部与东部沿海,还应该考虑到跨海因素。凹穴岩画在岩画图像世界里明显带有原型符号性质,但由于其图像性很弱,几乎没有叙事结构,因而它的解读非常困难,它的研究也就很难推进。研究探索需要有耐心耐力,需要广阔的全球视野,因此国际学术合作也必不可少。

四、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岩画资源。

一是要厘清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对于凹穴岩画,毫无疑问,我们应把保护放在首位。但是,如果为了保护而保护,则失去了保护的意义。任何奇珍异宝,一旦束之高阁,外人难睹其貌,也就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因此,要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对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让人们破译远古密码,读懂神农天书,彰显文化特质,发挥教育功能。

二是要高标准打造文化旅游景区。鄂豫两省桐柏山岩画及有关文化遗产景观建设应该高起点、大手笔。随州岩画文化遗产景观建设应与“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结合起来,除了拜祖大典,其他项目都可以安排到神农部落,让海内外嘉宾感受桐柏山岩画的神奇;文化旅游和教育部门共同努力,将景区申报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研学基地,将之建成为世界华人寻根拜祖的朝圣地、世界圣火的火源地、世界华人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