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教育与爱的教育
发布时间:2005-01-02 来源:hyzx
阳光教育作为一种使年轻一代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教育理念,是针对独生子女所存在的孤僻、自私、自闭、自傲等毛病而提出来的,特别强调要使人内心坦荡、乐于助人。阳光教育还是—种爱心教育,即不仅要求教师和家长有爱心,知道什么是爱,以及如何去做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而且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爱,并且彼此学会关心、关爱、关怀、关注、关切和关照,成为笑得灿烂、玩得开心、活得快乐的一代新人。
如何实施“阳光教育”?阳光教育并不是玄而又玄、不可捉摸的。要实施阳光教育,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或者说,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给予孩子理解和信任两种关爱,培养孩子的智商、情商、意商三种品质,使孩子做到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四个学会,对孩子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合育五种教育。
阳光教育是要促成年轻一代自由、和谐、健康发展,因而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宜的环境。这种环境,其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宽松:宽松当然就不是强制与强迫,不是条条框框地对人给予约束,但宽松也绝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和随心所欲。宽松乃是寓规范于无形,是一种张弛有度、交流畅通、互动和谐、其乐融融的状态。
要使阳光教育顺利进行,还需要具有相应的动力,就是要给予孩子理解、信任两种关爱。
首先是理解:我们成年人都渴望理解,呼唤“理解万岁”,其实孩子才是最应该受到理解的。现在孩子面临着许多压力,有来自学校的,有来自周围社会环境的,还有来自同伴的。现在学校动不动就搞竞赛、排名次,孩子会感受到压力;周围的同伴好像一个比一个“聪明”,经常得这奖那奖,孩子也会感受到压力。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面临的处境,不设法给孩子减轻压力,而是提出一个又一个目标,孩子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生活的乐趣。现在,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玩友,没有竞争对手,只能与成人为伴,容易受到过多的呵护,或者被过多的期望所压迫,很难有一个和谐自由的人格发展空间。因此,孩子身上出现了毛病,大人不应大惊小怪,而是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给予关爱的第二个要义,就是信任。理解只是一种换位思考,它能消除人们之间的罅隙,扫除人心头的阴霾;信任则是一种无声的鼓励,是对人能力和力量的一种肯定,能催人奋发,给人信心。孩子都是独生子,往往置身于一个成人世界里:面对身高体健的成人,孩子往往会感到自己的孤独,弱小与无能。如果成人能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孩子就会感受到自己受到了肯定、认可与尊重,会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完成任务的力量,增加知难而上的信心。
要使幼苗根深叶茂,仅仅依靠空气、阳光和水是不够的,还需要增加氮、磷、钾等养份。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氮、磷、钾”就是智商、情商和意商三种品质。现在人们都很重视培养孩子的智商,却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健康的情感和优秀意志品质的培养。其实良好的情感和意志不仅是人成功必不可少的两大条件,而且也是人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两大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情商和意商对于人事业的成功比智商更为重要。人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因而智商、情商、意商的培养也不能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