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学校、社会关系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04-05-26 来源:hyzx
下午发言特别是这个时间发言,不是一件讨好的事情,我发言的内容跟他的内容比较接近,但是我讨论的问题可能和他有一些差异,我想题目适当的做一点调整,题目是政府、学校、社会关系的再认识,20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反思,我想讲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职责分明与良性互动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第二个20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驼峰特征,第三、20世纪上半叶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第四、未来政府、学校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
先讲第一个问题,政府、学校、社会我想有一个界定的问题,我这里讲的政府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指中央行政部门,所讲的学校当然包括各级学校,但是主要是大学,我发现大家比较讨论大学,大学和政府的关系也是比较有代表性,我就主要的谈一下大学。我想社会是一个内容更广的概念,但是主要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各自的职能是什么,我想都是很清楚的。从政府来说政府的行政职能应该是间接性的宏观管理,主要是做规划协调,公共服务,拨款资助和评估监管;学校的职能什么呢?基本是育人;大学的职能三个方面,但是主要是创造新知,传播新知和社会服务。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它的职能主要是提供资源,提出需求,也包括社会的评估,三者关系我想是这么样的,三者来说都属于广义的一个社会大系统,是这个广义的社会大系统的三个子系统,政府是管理者,学校是行动主题,社会是监督者,但是政府的管理,刚才我说了,它不是直接的管理,是间接的管理,社会的监督也不是直接的监督,也是一种间接的监督,三者关系我想应该是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荣苦与共,就三者关系来说,我想如果他们能够达成良性互动,我们教育的发展就有希望,反之教育很难发展,政府难以维持,社会难以进步。
第二个问题,20世纪教育发展的驼峰特征,骆驼,大家都知道骆驼,骆驼的特征是双峰驼,两个高,我理解20世纪中国教育有两个发展的高潮,一个高潮是1915年,或者再往后面一点1917年到1937年这是20年,当然包括国民政府的前期,我们常常说民国时期主要是两个大的阶段,一个是北洋政府,一个是民国政府,北洋政府是1912年到1926年,民国政府是1927到1949年,这个期间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很特殊的现象,就是在北洋政府的后期,就是1916年以后,到1937年之前,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我理解是一个黄金岁月,当然怎么理解可以讨论,第二个驼峰在1980年以后,主要是1984年以后,我想谈的主要是谈上半叶的教育发展,后面的发展,早上学飞教授谈到了,我不想展开了,我同意他的观点在80年代以后中国教育改革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然这个里面问题很多,就上半期来说,我觉得20世纪上半叶的它的发展有几个表现的方面,一个是教育思潮,教育思想极为活跃,在这样的基础上确定了一种多元开放民主的教育宗旨,这个时期特别是在27年以前,思想兼容并包,是这个时期教育的一个基调,或者是思想的基调,从教育思潮来说有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有平民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乡村教育思潮,攻读主义教育思潮,美赶教育思潮等等。这些思潮彼此激荡,相互渗透。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民国时期的教育宗旨。
第二个方面,教育体制初步奠基,起点较高,一个是初步奠基,一个是起点较高,因为整个中国教育的发展,如果从1862年新教育的萌生说起,一直到1949年都处在一个大转折,大激荡,大发展的状态,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但是真正的中国现代教育,我们说以民主科学理性的教育制度,它的确立是在民国以后,从体制的两个方面看,第一个,从学制看,我们今天讨论癸卯学制,但是体制一个方面是学制,学校系统,另外一个方面是管理体制,从学校系统来看,学校制度来看,经过了三个学制,我是说三个主要的学制,一个是1902年到04年的癸卯学制,一个是1912到1913的壬质,癸丑学制,还有1922年的人需学制,当然30年代国民党对这个学制做了主要的调整,但是主要的就是这三个学制,但是这个学制当中是1922年的新学制,又叫六三三制,小学六年,初中六年,高中三年,不管是台湾,香港是一个特例,主干还是二年的学制,当然是变化的,尽管解放以后搞五四学制,在它实行的实验的地方已经宣告收场。这几个学制奠定了现代学制的基础,这些学制特别是22年的新学制,它虽然是一个学习美国的学制,但是它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两个规律都符合,所以虽然是外来的,但是它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但是未来怎么改变,我觉得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但是至今还是有生命力的。从管理体制来看,从民国清末的体制也是初步的奠基,中央建立了学部,1922年教育部,三级管理体制和省和市的管理体制都建设起来了,整个教育的运转,就有了一个指挥部。同时在管理方面,通过是在27年以前,当然这个不完全是27年,就是在1915年以后,12年到37年之前很多是教育专家执教,比如说1912年蔡元培,他的副手后来做部长,樊圆林,蔡元培我们研究历史的都知道,有两大派,一大派是浙江派,以蔡先生为首的,但是蔡先生和哥伦比亚的大学有很好的关系,哥伦比亚的主要是胡适,当然是包括江孟林,但是他趋向两者之间,比较倾向哥大,是中国人在哥伦比亚大学第二个拿博士的,第一个是郭滨文先生,他是1914年,江孟林,是1917年,它的博士拿的有一点勉强,结果导师对他的评价不太高,但是在哥伦比亚的经历一笔带过,没有什么展开,我想原因很多,当然他后期也受到很多政府的制约,但是就理念来说,还是比较倾向自由主义派,当然他在做部长期间,也做了伤害他的同学陶行之的事情,这个从1930年封闭小庄的事情可以看出,我也说一下他也派人陶行之尽快撤离,一个方面要封闭,另外一个方面通知陶行之赶快走,陶行之逃到日本去了。刚才谢泳先生说了。蒋介石加强对教育的控制,特别是强调党化教育,实际上党化教育不是不好的概念,,他是反对北洋政府,他针对北洋政府提出了他党化教育的主张,是宣传国民党理想的,但是党化教育随着发展它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到了蒋介石的手上就变质了。这样一来所以比较忠实他的主张的,就是在37年要求党要进校,这个时候学校和政府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蒋介石亲自兼任教育部长以后大搞文化专制的方式。
第三个方面,从法规颁布的方面。这个时期是各种教育法规相继出台的时机,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所有的法律,当时都已经出台了,我们还有一些法律没有的,他当时也出台了,而且很细,小学法,中学法,大学组织法,职业教育学,职业学校法,等等等等,这些法律法规当然有一定的虚伪性,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在法制的框架里面发展,因此逐步有人向法制转型。
第四个方面,学校的发展。刚才我已经说的,学校它主要是三大体系,大学来说,一个是国立大学,一个是教会大学,还有一个私立大学。当然私立大学,教会大学在29年以后教育部出台关于教会大学的条例以外,有的也向私立大学转型,比如闽南大学,就由教会的性质逐渐向教徒来办学,实际上它的性质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教会大学,由于这个时期教育的学校的多元化,使得教育的管理不得不采取多种政策,它要承认这个现实,特别是外国实力在华办的学校,它的存在对教育部的管理提出的挑战,怎么管理这个学校,当时有不同的讨论,但是总的来看,这个时期的政治是比较理性的,比如对教会大学怎么管理,要不要取消教会学校,要不要取消宗教课程,当时教育界和学术界都产生了很多讨论,这个讨论都是公平的,有的主张禁,有的主张不禁,有的主张半禁,教育部基本上是吸收了这些政策,所以他出台的政策还是比较可行的。
第五个,黄金岁月,民办教育非常活跃。从江苏的到后来的中华教育改进社董事会,民间的社团非常活跃,在某种意义扮演了民间教育部,为什么?你看江苏省教育会就可以看出来,一个黄炎培,他是北洋政府三次出任教育部的部长。这三个人可以说是地方上的教育的巨头,当时地方教育会里面基本上是江苏省教育会,所以他出台的政策,它的动向直接影响着教育部的决策,在它之后是省教育会,还有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理事会,特别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这一批人他们创办的,从他们的顾问来看,它的董事来说是多元的,但是以哥大为首。
第六个方面,教育实验教育改革非常兴盛。第七个中外交流非常活跃,可以说它进入近代以后,参与国际交流的起点非常高,而且我们有人做世界教育联合会的副会长,比如说郭滨文先生,这个说明什么问题?就是我说的20世纪上半叶在1917到1937是一个黄金岁月,不管是教育大师,还是学术大师,是一个辈出的年代,也是教育相对宽松发展的年代,而这个年代在后来就一去不复返了。
第三、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教育与政府的关系。教育与政府的关系是有四种,懂教育的管教育,这是最理想的,不懂教育的不管教育,这个情况也比较好,第三种是懂教育的不管教育,最糟糕的是不懂教育的管教育,这四种在这个时期,不懂它不管是最好的,就是让懂行的教育家去管理,不好的时候,是袁世凯和蒋介石去干涉教育的时候,总体来看这一段时间的关系,和政府学校的社会的关系,尽管外界的社会环境比较恶劣,但是政府管的不多,这个不多不是政府不想管,是因为他管不了,无力管。因为他要打仗,所以有的时候他为了表示关注教育,他还出一点钱,这样的情况在蒋介石30年代中原大战以后,一统全国了,形式上统一中国,特别是37年日本侵华之后,才发生了根据性的变化,但是它的出现不是一种常态,或者是说一种畸形的常态。
最后我想谈一下未来政府、学校、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理想状态我想是这么四句话,有限政府有限管理,政府是一个有限政府,不要搞一个无限政府,有限政府有限管理,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自己要搞清楚;第二个是有权学校,有权办学,自己有课程的设置的各个方面的自主权;有利社团有利参与,优质只是有为创造,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报告会议里面说的很清楚,政府进一步把不该政府管的放开,把该管的管好,我想这个里面文章很多,很值得研究。我想对教育的未来看法,我想对教育三点论,中国教育的重点在基础教育,难点在农村教育,但是突破点在高等教育,为什么这么说?我想可能大家有问题提问的时候,我再和大家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