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学校、社会和个人该做什么——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谈起
发布时间:2003-12-23 来源:hyzx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学校、社会和个人各自该做什么,承担什么样的职责,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我们或许可以得出某些启示。
首先看政府。20世纪20、30年代,正是社会大转型、大变革的时代,军阀混战,内战连年,中央政府对政权、对教育的控制有限。当时的政府虽不懂教育,但有时候倒知道请懂教育的人来管教育(如蔡元培、袁希涛、蒋梦麟等教育家先后应邀出掌教育部),事实上形成了一种专家内行依法治教的局面。教育部主要是通过立法建制、规划协调、拨款资助、评审督导等工作来管理教育。在立法建制方面,主要是依托民间力量,发挥教育会社(特别是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江苏省教育会、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等)的作用,相继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制定出台了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等,确立了现代学制。在规划协调方面,先后建立了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确立了教育宗旨和实施方针,加强了对全国和地方教育的指导。在拨款资助方面,由于政府忙于战争,教育经费极为有限,但注意通过专门机构评审后拨款资助,注重调动地方和民间力量办教育的积极性。在评审督导方面,先后建立并通过教育部学术审议会、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等机构和组织,加强对教学和研究的指导。
其次看学校。此时,由于中央政府对教育的实际控制有限,大学有较多的自主办学权,自主招生,自主管理,自由研究,民主空气浓厚,积极服务社会。
再次看社会。此时,出于救国的热忱,社会有识之士对发展教育十分热心,不少企业界、银行界人士等纷纷捐资助学,如江苏南通的张謇、上海的穆藕初、聂云台、钱新之、陈光甫等人。不少海外华侨如陈嘉庚等人也捐资教育,办了不少学校。社会对教育的参与力度较大,政府也乐观其成。
最后看个人,主要看大学校长和教授。大学校长多有教育救国和教育兴国的理念和追求,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很强,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和信念。在提出其办学理念的同时,主要是做管钱、管人的工作,即积极向社会、向校友筹措办学经费,然后用筹到的钱去四处聘请知名教授,发展学科专业,培养优秀人才,建立学校的声誉。教授也普遍注意发挥自己在学校决策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学校事务和管理,推动学校改革和社会改造。
这一时期的教育,总起来说,尽管外在的社会政治环境恶劣,但由于政府管理不多(不是政府不想管,而是此时无力管),民间社会又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空间相对比较大,教育显得生机蓬勃,欣欣向荣,直到20世纪30年代“蒋、冯、阎”中原大战后,蒋介石政权在形式上一统全国,大力加强思想控制和教育统制,特别是后来日本全面侵华,教育才逐步转向衰落。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我认为,在政府、学校、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上,应该形成有限政府有限管理,有权学校有效办学,有识社团有力参与,有志之士有为创造的“四方八有”新格局。政府与教育的关系通常有四种:懂教育的管教育,这种情况最理想;不懂教育的不管教育,这种情况也好,可以放手让懂教育的去管教育,教育也可以办好;懂教育的不管教育,这种情况不利教育的发展;最糟糕的是不懂教育的管教育,自我感觉良好,其实一塌糊涂,如袁世凯、蒋介石等人对教育的粗暴干涉,搞文化专制主义,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严重地影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值得重视。我们应以历史之光洞烛现实,以现实之光观照历史,在历史与现实互相印证和借鉴中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