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 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洪宇视点

《架个天梯给孩子》序

发布时间:2003-08-01  来源:hyzx
读者或许很难相信,我与本书的合作者、武汉大学的王开敏女士(即本书主人公艾天的母亲),在几个月前还素不相识 ,我们合作本书可以说完全起因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今年3月底,民进湖北省委员会召开常委会, 由全国政协常委蔡述明教授、全国人大代表叶青教授和我传达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十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精神。分组讨论时,大家对我在“两会”期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制”的建议,表示了肯定和支持,认为该建议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尤其是适应了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的实际需要,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一定的可行性。如果真能从现有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简称国家级贫困县)首先推展开来,确实是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之后所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有助于“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会上,大家也就国计民生纷纷发表高见。其中一项女王女回家相夫教子、丈夫和社会予以适当补偿的建议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而这项引起轩然大波的建议的提出者就是王开敏女士! 这场争论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开敏女士处在同性与异性的双向”夹击”之中,孤军作战,知音寥寥。但有趣的是,她似乎不以为然,仍坚持己见,而且愈辩愈有力。其原因在于她不是空发议论,而是以其亲身经历和感受作为论辩的依据,让人很难反驳。开敏女士受过高等教育,早年事业有成, 曾被单位派驻国外工作,后毅然放弃事业,专心相夫教子,结果儿子艾天以武汉大学附中应届高中毕业生的身份一举获得18万美元的2002年度弗里曼奖学金,成功赴美留学,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丈夫艾勇也相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由黄石调入武汉大学电信学院执教,任副教授,学术前途一片光明。她本人则重拾旧业,在武大文学院编杂志,家庭、事业双丰收。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女人永远无下岗,处处都能成正果的道理。她的观点,人们或许并不完全认同,但她的经历,大家却不得不叹服! 我当时未参与这场争论,而是静静作壁上观,这倒不是与之不熟,不便表态,主要是考虑到此问题牵涉面太广,决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但出于职业的本能,对开敏女士培养儿子艾天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她知道我是专门研究教育的,希望与我作些理论上的探讨。我近年对家庭教育比较关心,有一些个人的想法,也乐意与之交流。俩人会后越聊越投入,越聊越兴奋,不知不觉站着聊了两三个小时。说来也巧,参加此次会议的湖北教育出版社优秀编辑唐瑾女士偶尔得知了此事,便热心倡议由我俩合著一本书, 以艾天的成长经历为例,谈谈母亲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她还当即向社领导请示, 申请选题,并自告奋勇担任本书责编。在她的盛情力邀下,我和开敏女士于是拿起手中的笔,开 始了本书的写作。   当今图书市场,以教子成功为题的图书几如恒河之沙,难以计数。说实话,我们不想赶时髦,凑热闹,在汗牛充栋的同类书籍中再添加一本乏味的平庸之作。我们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去做一件无意义的事情。我俩商定:要么不写,要写就不一般地写,写不一般的书。我们对这本书的定位是:介绍成功经验,传播先进理念,以介绍经验为手段,以传播理念为宗旨。通俗而不庸俗,浅易中见深刻,追求可读性、思想性、新颖性。以往的家庭教育书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介绍成功案例取胜的通俗性小册子,一类是以理论阐述见长的学术性专著。我们试图将通俗性与学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起来,使它既有别于流行的教子经验谈,也不同于专门的家庭教育学专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较好的思想深度,较高的文化品味,在同类书籍中独树一帜,为学术著作通俗化或通俗著作学术化走出一条新路子。我们力求在讲述王开敏女士教育、帮助艾天走上成功之路的同时,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育才方法,以及独特的社会文化观。通过这本书,读者不仅获得教子成功的宝贵经验,而且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家庭也为国家造就出更多人才。当然,这里也要声明一句,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和做法,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读者可能不一定认同,开敏女士和我将之亮出来,也是为了进一步听取大家的意见,使之臻于完善。我们欢迎各种善意的批评和建设的意见。 我俩的工作任务和社会活动都很繁重,开敏女士在武大文学院编杂志,责任心强,使命感重,还热心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我更是身兼数职,既担任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分管高等教育、对外教育交流和教育科学研究,又兼任华中师范木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承担多项教学和科研工作,还要经常参加全国及省市民主党派和人大政协的社会活动。我们平时很难抽空专门集中时间和精力来撰写这本书,好在我们有两位得力助手--广少奎博士和尚明洲硕士帮忙,并找到了一种方便快捷的工作方式,即先由我俩口述,助手录音整理形成初稿,再由我俩对初稿进行修改(有的部分自己直接动手完成)。结稿前,远在美国威斯利安大学读书的艾天也邮来了有关他在美近况的一章。如此前后4个月,终于形成读者面前的这个模样。如果说本书有什么不妥之处,责任主要应由我俩承担。值此书稿付梓之际,我们谨对倡议并督促出版本书的唐瑾女士、费心协助编写工作的广少奎博士、尚明洲硕士等人表示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