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村教育工作的十点建议(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03-09-17 来源:hyzx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作用,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当前,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为进一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我建议:
一、 把农村教育作为最大的扶贫工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来抓
近几十年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农村教育仍然比较薄弱,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还比较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虽然有客观原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等等),但也和我们长期以来对农村教育的发展重视不够有一定关系。教育的迟效性也使得不少地方党政领导更注重经济发展而不是农村教育。要实现农村教育的新发展,国家应把农村教育作为当前最大的扶贫工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来抓,切实抓紧抓好。
二、 加强对农村教育的领导,强化政府行为
发展农村教育是中央政府的责任,也是地方政府的责任。不仅教育内部要整合资源、协力推进,教育外部也要确立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的机制;不仅基层要统筹、“综合”,县以上政府也要统筹、“综合”。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教育工作的领导,由国务院成立农村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教育的领导牵头,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参加,每年定期研究农村教育工作,就农村教育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商、协调和决策。
三、 转变教育观念,重新定位农村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办学方向
为适应新世纪农村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农业社会的转型,今后农村教育发展应以“建设学习型的农村社会”为长远的和总体的发展目标。在这个目标下,我们还应对农村教育发展的若干具体目标和办学方向进行重新审视。农村教育的目的应从培养传统的劳动者和传授简单的农业劳作技能,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化大农业需要的人才,为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创业能力的形成服务、农村教育的模式应从传统的分流教育、早期定向教育转到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素质教育。
四、 国家加大投入,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目前我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一是投入总量偏低,二是投入结构不合理。因此,我国要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确立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在公共财政中的优先地位,优化投入结构,重点投入基础教育,确保基础教育经费的增长。同时,建立规范的基础教育财政逐级转移支付制度。国家财政应重点加强对农村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
五、 尽快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制
当前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制具有紧迫性、现实性和可行性。具体建议:一是分清责任、分类承担。农村义务教育是国家的责任,必须由政府提供,应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分类承担,就是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对现有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应由中央政府拿钱全部承担;对欠发达地区(包括省级贫困县)则主要由省里拿钱承担(中央适当补助);对发达地区可由县市自己承担。二是分步实施,逐步推展。此项工作可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分步实施,先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着手,再逐步向内陆延伸;从中西部地区启动,再向东部地区扩展;从农村小学阶段做起,再扩大到初中阶段。
六、 多渠道筹措农村教育经费
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性质,政府应当全部承担办学经费,但是为了义务教育的更快发展,也不应当排除社会资金的进入。鉴于我国“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村教育意义重大。建议:一是建立教育政策性银行,通过贷款、投资、担保、补贴、贴现等资金运用方式来保障教育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二是发行教育彩票,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将所筹得的资金切块定向用于农村教育;三是以国家投入为基础,建立全国性教育发展基金;四是运用产业政策优惠、税收减免等手段,鼓励社会捐资农村教育等;五是设立教育税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七、 设立中小学助学金和“教育代用券”,确保农村学生就学
为进一步解决农村中小学贫困生的就学问题,应建立农村中小学贫困生助学金制度。国家和省级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农村中小学生贫困生,建立助学的标准、助学金发放的资格、程序、作用和监督等有关制度;地、市、县和基层政府、学校也应制定自己的助学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资助农村中小学贫困生的助学体系。另外,建议改革义务教育财政拨款方式,将义务教育经费的一部分改为“教育代用券”的形式发放给农村贫困学生。
八、 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
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公共性的特点,需要法律来规范和保障。目前我国关于农村教育的立法还只有见诸于《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综合性法律中的笼统性的规定,远远不能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建议我国制定专门的《农村教育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九、 加快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实现农村教育的超常规发展
实现农村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必须实现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应当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力量,用信息化推动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为此,我国应尽快制定规划,在农村学校开展并逐步普及计算机教育。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在每所农村中学设立一个远程教育站。分步实施,建立起全国范围的农村教育网,运用网络教学覆盖农村,使广大农村都实现网络化,让偏僻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网上漫游,真正做到“网络面前,人人平等”。同时,国家应组织力量,建立师资、教材、教学资料等网络教育的资源库。
十、 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促进义务教育区域性的均衡发展
从传统的结对子、对口扶持薄弱学校的做法进一步走向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其基本形式是:城区和农村的中小学分别建立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的实体。城乡学校的校长分别为共同体的第一、第二责任人,教育局领导和各科室负责人分别同各学校共同建立密切联系,在城乡学校、教育局之间形成“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共同体关系。核心内容包括:师资配备一体化、督导评估一体化、学校管理一体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