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l世纪中国发展战略格局中的汉港教育关系
发布时间:2003-08-21 来源:hyzx
摘 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是新世纪湖北武汉实现加速发展的 重要前提之一。本文认为,加强湖北武汉与港澳台地区的联系,不仅要发展相互之间的经贸关系,而且要发展相互 之间的文教关系。唯此方能相辅相成,绩效益彰。本文以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格局中的汉港关系为宏观背景,探 讨了汉港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指出了具体的合作领域与途径
关键词:中国;发展战略;经济金三角;汉港;教育关系
在21世纪来临之际,作为我国内陆最大中心城市的武汉市,如何加强与香港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汉港两地的全面合作 与发展,加快自身迈向开放型、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的步伐,进而形成“中国经济金三角”(武汉一香港一上海),已成为汉港两地 关系发展中的一个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的问题。
一、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格局中的汉港关系
武汉地处我国中心腹地,位于长江中游的中心部位。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西,京广铁路大动脉纵贯南北,这种水、铁交通的 大十字格局,奠定了武汉作为内陆最大中心城市的地位。武汉是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和南北交流的结合点和支撑点。在我 国东部地区的经济、智力、信息优势与西部地区资源、能源优势的双向对流中以及南北两地的交往、交流中,具有重要的桥梁作 用。以武汉为圆心,半径500公里内有人口2.8亿;750公里内,有人口5.5亿;1000公里内,则有人口8亿。以武汉为中心的水 运航线辐射面积达287万平方公里,影响着占我国面积l/3地区的经济发展。①沿江通海,水陆便利,承东启西,接南连北,辐射 力强劲,这种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是我国中部和沿江任何地区和城市所无法相比的。
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加上客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以及本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武汉就一 直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早在20世纪初期,武汉就是中国第二大商务中心(仅次于上海)、三大工业基地 (亡海、武汉和天津)之一、四大金融总汇(上海、天津、广州和武汉)之一以及中国内陆邮政通讯中心。②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 放20年来,武汉的经济实力进一步的增强。武汉现已是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中心、航空邮运中心和证券交易中心之一,并已成 为国际资本瞩目的开放城市。全球前500家企业中已有30多家来此投资,30多家设立办事处,100多家前来考察。③尤其是中 国目前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更使湖北和武汉成为国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的热点。武汉正在向具有交通枢纽、商品集散、 生产牵引、技术扩散、资金融通、信息传递、人才交流、管理调控等8大功能为特征的中国内地最大经济中心迈进,并有望在21 世纪上半叶成为开放型、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从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格局来看,汉港关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国以后,武汉一直是国家开往香港的载有大 量农副产品的专项列车始发地,有力地保障了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而香港也为国家(包括武汉)换取了急需的外汇。1978年改 革开放以来,许多港商纷纷来汉投资。特别是一些有实力、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如新世界集团、九龙仓集团等)都在武汉有 大笔投资,带动了武汉经济的发展。目前,香港在汉投资资金占外资的50%以上,投资的企业占三资企业的60%以上,香港已成 为武汉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之一。④汉港两地初步形成了“交流则兴,合作则荣”的关系。
良好的汉港关系对于21世纪中国的全面振兴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经济学家指出,武汉距北京、上海、香港、重庆、西安 都在1200公里左右,位于中国经济地理中心。以此为半径画一个圆,恰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圈。⑤我们认为,如果以武汉、香港 和上海为三个点,形成“中国经济金三角”,那么,21世纪中国的全面振兴就具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汉港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武汉与香港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是汉港两地全面合作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两地教育未来发展的内在需求。开展汉港教育交 流与合作,不仅有利于汉港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为形成“汉——港——沪”“中国经济金三角”,提供必要的教育支撑和智力支撑, 而且也将有利于两地教育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迎接21世纪的挑战。
武汉现有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人口730余万。现有普通高等院校34所,在校学生20万人,分别归属国家教育部、湖北省 和武汉市三级领导。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同 济医科大学、武汉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南财经大学等,在国内务类高校中,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现有8所高等院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入选高校数列全国前4名。武汉是湖北省乃至华中地区的科教中心。高等教育、科研的综合实力仅次于 北京、上海.居全国第3位。目前,拥有1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4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 士,自然及社会科研机构近600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万人,人才济济,实力雄厚。武汉的基础教育也相当发达,现有中等专 业学校145所,在校学生15.3万人;普通中学493所,在校学生40.6万人;小学1764所,在校学生79.7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 为99%.小学和初中在校生巩固率为97%。全市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制教育和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武汉中学生在国际中学生 奥林匹克竞赛中先后获得8枚金牌,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在全国第五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竞赛中,取得三金一银,荣获团 体总分第一名。⑥
武汉的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海、北京等先进城市来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教育投入 不足、教育资源尚未优化配置、教育结构和体制不尽合理、教育规模有待调整、教育质量和效益亟需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偏低和 教育产业亟待发展等,这些都不能很好地适应武汉跨世纪发展战略的需要,无法配合武汉迈向国际大都市的步伐。因此,武汉需 要向一切先进国家和地区(包括港台地区)的教育经验学习、借鉴。
香港土地狭窄,自然资源贫乏。它之所以能跻身于国际大都市之列,与其发达且颇具特色的教育显然有着密切的关系。香港 土地面积仅有1千平方公里多一点,人口也只有600多万。在这个弹丸之地却有着10余所高等院校(其中受大学教育资助委员 会资助的有7所大学和1所学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在香港乃至亚洲地区都享有相当的声誉,培养 了不少优秀人才。香港的高等教育现已跨人大众化阶段。⑦大学适龄青年入学率为18%左右,加上大专层次的教育,入学率达 25%左右:至于基础教育,早在20年前(即1978年),它就普及了9年义务教育,1993年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
香港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在政府的公开开支中,教育经费占有很大分量。1998—1999年公共教育经费 达532亿港元,占公共开支总额的18.4%,为各项开支中最高的,其中,基础教育约占2/3。⑧除政府投资教育外,社会团体和私 人的教育投入也占一定的比例:香港教育的办学渠道是多元的,除了政府办学外,还有社会团体和私人办学。政府十分注重支持 和鼓励社会及私人办学,通过资助、津贴等方式扶持私立学校的发展;香港还建立了各种具有权威性的教育咨询机构(如教育统 筹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和职业训练局等),为政府的教育决策提供咨询。在教育管理方面,香港教育也有其 特色,那就是政府严格依法管治学校,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每所学校均由该校董事会管理。校董事会负责招聘教职员,并向教育 署署长负责;校董事会中的一名成员注册为校监,负责校董事会与教育署的联络。学校在教学方面(如教学语言、教材、课程的选 择和安排等)有充分的自主权,⑨在教育思想方面,经常强调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学校为本的学校管理思想,强调教师、家长甚 至学生代表参与校董会,推动组织家长会和学生会,加速学校的民主化;在教学方法上,反对教师满堂灌.提倡启发式、直观式的 教学法;在教学设备方面,中、小学的电化教学发展迅速.配备有电视机、录像机,投影机和电脑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教育 始终与经济发展紧密配合.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也卓有成效。此外,香港教育还 具有中西融合的特色。上述这些,都是香港教育发展的经验,可资武汉教行改革与发展参考。
当然.香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如母语教学贯彻困难、公民教育(特别是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基 本法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亟待加强、学制问题需要解决、教育素质有待提高、教师教育和持续教育尚需加强等;在 这些方面,武汉的先进经验或可借鉴。
三、汉港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主要领域与途径
武汉与香港现行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虽然不同,但在21世纪来临之际,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所以双方在教育领域的许 多方面和层面,都可以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在基础教育方面,双方可以在校际之间。校长之间、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这四个层面进行交流。校际之间,可以建立友好学 校(姊妹学校),交流推行素质(质优)教育、提高办学水平的经验。校长之间,可以建立汉港校长协会或联谊会,互相定期去对方 学校参观、考察、学习、借鉴.改进自己的管理工作,教师之间,可以举办汉港园丁联欢活动,或利用寒暑假组织假期交流团,开展 业务交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可根据需要,聘请对方教师(如武汉的普通话教师和音乐美术体育教师,香港的英语教师,等 等),到对方短期或长期执教。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换学生,让学生在对方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体验生活,增加感性认识。也可以 组织两地中学生辩论赛,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演讲能力。还可以组织夏令营,到对方去感受生活,加深对对方社会生存环境的了 解,并学会在困难环境中学会自立、自强。此外,还可举办汉港中小学教育教学用品展示会(展出教材教参、书报杂志、教具模型、 仪器设备等),或举办汉港基础教育研讨会,开展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交流,推动两地基础教育的改革。
在高等教育方面,双方可以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会议举办、科研和科技开发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由 于武汉学费比较便宜,汉港交通又较为便利,特别是武汉地区不仅高校众多,而且专业齐全,香港所需的专业,如法律、中医、工 程、测绘、汉语言文学等,均为武汉高校所长。因此,武汉地区高校不失为香港有志大学适龄青年的理想选择之一。在研究生培养 方面,汉港高校可以互相交换,合作培养。双方还可积极组织教师互访,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尤其值得考虑的是,武汉地区智力 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学科专业齐全.而香港的高校科研经费充裕,科研设备先进,信息灵通,两地高校携手开展科研合作, 必然相得益彰,共同提高。武汉的高校通过交流与合作,可获得一定的研究经费和信息,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科研成果商品化 率低的问题,香港则可利用武汉高校基础学科扎实、科研成果先进来拓宽研究领域,提升科研水准。在时机成熟时,还可在香港 办“武汉高校科技成果展”,一方面加强与香港同行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可面向香港企业界寻找合作者,使科研成果商品化、社会化,真正为大众服务。与此相配合,可以考虑筹建汉港科技合作研究院,组织专门人才,承担汉港两地高科技产业的重大研究课 题,并负责转移两地的成熟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可在汉创办科技工业园,推动两地产品结构升级换代。
在职业教育方面,香港的经验尤其值得武汉重视。香港素来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了与产业 结构、行业需要、就业体制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香港现有7所工业学院、二所科技学院、22所工业中学、23 所职业先修学校和18所工业训练中心,其课程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是为工商业界的人力实际需要而设,其训练设施先进,模拟 实习设备齐全,实习课程强调操作训练,所以培养出来的技术员和其他技工素质良好,雇主争相聘用。⑩武汉的职业教育起步较 晚,结构不合理,规模较小,内容较死,形式不活,远远不能适应未来武汉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很需要向香港学习。可以考虑聘 请香港方面专家作武汉职业教育发展顾问,并在香港专家的指导下开办一所或两所职业教育示范学校,示范和推广香港职业教 育的经验,以资取法。
汉港双方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自然不限于上述几个方面,这里只是举其荦荦大端而已。最后本文还想提一个建议,那 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汉港教育交流与合作,希望能够尽快建立一个由汉港双方有关机构,社团和个人组成的“汉港教育交流与 合作促进会”,对汉港教育交流与合作进行统筹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海舰、余明勤、杨斯迈著:《圈层开放:扩大开放的新战略》,第145-146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第l版:
【2)【4】温强洲:《武汉地位的演化与未来发展角色定位》,1998年《理论月刊》第4期、
【3】杨希伟、邱贤成:《长江经济带呈全面崛起之势》,1998午2月1日《长江日报》。
【5】刘洪波、李皖:《再造“东方芝加哥”——把武汉建成国际性城市国际研讨会侧记》,1993年5月19日《长江日报》。
【6】武汉市统计局、武汉市政府研究室:《奋进的步伐,辉煌的成就——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五年发展回顾》,1998年1月3日。
【7】根据现行国际标准,入学率达15%—50%称为大众化阶段,超过50%称为普及化阶段。
【8】《教育总开支逾五百亿》,1998年2月14日{大公报》(香港)。
【9】唐玉光:《香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过去与未来》,1997年《教育参考》第3期。
【10】扬奇主编:《香港概论》(续编),第2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