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 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专访

民众的立场 建设的态度 专家的观点

发布时间:2003-08-05  来源:aa
——访《千年梦想圆于建国百年——小康社会与教育新使命》主编周洪宇教授 最近,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千年梦想圆于建国百年——小康社会与教育新使命》一书,作者以鲜明的态度、专家的视角、清新的文笔,为社会和教育界提供了一本解读和研究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优秀读物。近日,记者走仿了该书的主编周洪宇教授。周教授既是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又是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全国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委员会副理事长,还是全国人大代表、民进湖北省和武汉市副主委,身兼多职,是一个专家学者型的领导。记者向他询问了该书编写的有关情况。 记者:您的公务和教研如此繁忙,是怎样想到要编写这样一本书的? 周洪宇:2002年10月3日,正值华中师范大学建校99周年校庆之日,我在教育科学学院策划、组织了一个以教师为指导、以博士生为主体学术论坛——“教苑论坛”。该论坛本着“搭建一个知识创新与知识传播平台,构建教研工作与管理工作两种机制,整合本院、本校和校外三种资源,促进个人学术、学校建设、学院品牌和学校特色四大发展”的宗旨,开展对当今中国教育的热点、重点和疑难点问题的研究,以此展示大家的观点,展现大家的辩才,展露大家的智识。时逢“教苑论坛”成立之日,以教师专业化为题,举办首场学术研讨会,以配合全国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委员会第12届年会在武汉的召开以及此届年会的主题。党的十六大胜利闭幕不久,我们又于11月28日举办了“小康社会与教育新使命”的学术座谈。本书的编写出版就是我们当时博导、博士五人谈发言内容的扩展和“教苑论坛”活动的延伸。 记者:您编写该书的宗旨是什么? 周洪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是中共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并对教育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亨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强调了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民受教育水平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标志,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必然要求。教育肩负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的光荣使命。十六大报告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新的动员令。作为芸芸众师、莘莘学子,我们居象牙塔之高,关注社会现实;寓学问之中,体现人生价值。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深思;热点、重点、疑难点,点点入笔。我们愿意通过各种媒体,把我们的学习所获、研究所得、心灵所感传给那些关心中国教育的有志之士,希冀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共尽绵薄之力。新世纪头二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佳战略机遇期,我们应该把握机遇,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持。认真学习和贯彻十六大精神,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是今后一段时间教育界的主要任务。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敏感地把握“小康社会与教育新使命”这个热点选题,力图通过大家的研究,为读者提供一点学习的资源和思考的空间,这就是我们编写本书的宗旨。 记者:我对您讲的民众的立场、建设的态度、专家的观点三句话印象很深刻,这是您编写该书的基本原则吗? 周洪宇:是的,的确如此。我们师生五人均是在繁忙的学习、工作和研究之余,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把全副身心都投入到此项工作之中。从基本观点到主要内容,从体例构思到叙述方式,从封面设计到编排形式,大家无不反复斟酌,仔细推敲。在编写的这段时间里,大家废寝,夜以继日,不计得失,不知疲倦,终于完成了书稿。我们在编写时尽量做到风格一致。除了前面两个专题之外,各专题的编写都力图从现状、成就、问题及原因、对策等几个方面谋篇布局,其中对策部分是大家思考最多、落笔最重的一个部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考虑到,面对目前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困境和失误,社会上和学术界指责、批评的多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对策少,极个别者甚至主张干脆取消考试制度,一切推倒重来(此类言论网上甚多),这反映了当今社会上和学术界的一种不良情绪。我在高等院校工作多年,近年又在地方和教育行政部门任职,深深地感受到,很多问题【特别是教育问题】,成因复杂,积重久已,政府有关部门和人员并不是毫无察觉或认识【其实有时他们甚至比一般人理解更深】,也并不是不想解决,而是一时找不到良好的解决办法,或还需等待解决的时机。需要社会上和学术界提出良策高招,促成解决。因此,一味埋怨、指责与事无补,与己也无益。最好的办法是以建设性的态度对待现实。在我看来,制度创新有两种战略选择:一种是渐进的改良【“费边式”战略】,一种是激进的革命。激进的革命固然快捷彻底,但代价太大,改革成本过高,且往往留有严重的后遗症。渐进的改良尽管推进缓慢,但稳中求进,代价较小,改革成本低,后遗症小。在一个和平建设的环境里,知识分子最好是通过渐进的改良以达致社会改造之目的。记得多年前我的老师章开沅先生就说过,政治家应该有点学术头脑,学者也应该有点政治智慧,懂一点“政治力学”。信哉斯言!知识分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是有理想、有操守、有热情,不足则是过于理想、不善妥协、缺乏韧性,而政府官员最大的特点和优点是重现实、善妥协、有耐心,不足则是过于实际、过于圆滑。如果能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同时又摈弃双方的不足,在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之间寻求一致性,求得最大值、是否更好呢?我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本着民众的立场、建设的态度和专家的观点来处理现实问题。所谓民众的立场,即是以人民群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而不是以政府或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为对待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所谓建设的态度,即是以合作的姿态、合适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而不是以对立的姿态、生硬的方式来要求政府必须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所谓专家的观点,即是分析问题或提出对策,都要以专业的理论和知识为背景,都要有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作依据,而不是信口雌黄,乱开药方。这三句话实际上就是讲的如何处理民众、政府和学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这本书就是本着这一原则来写作的。我们愿意通过各种媒体,发表我们的言论,表达我们的声音,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号脉,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当然,这些建议和对策或许有不够正确甚至错误的地方,但它体现了大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厚重的历史使命感。“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可说是我们心理写照。该书对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进行对策研究仅为初步尝试,我们很想在此方面作出进一步的努力。 记者:该书的体例如何?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是什么? 周洪宇:该书由小康论、教育论和保障论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小康论主要分两个专题来写。我们在第一个专题里,详细论述了小康社会的概念与内涵;并依据三代领导集体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提出了小康社会的三大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我们在第二个专题里,对国家制定的小康社会的基本指标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提出了小康社会教育发展的十大指标,构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小康社会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这就为下面论述小康社会与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埋下伏笔。 第二个部分教育论是全书的主体,着重从教育的八大方面来论述小康社会与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关系。基础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固基石;高等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职业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农村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西部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中之难;民办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支撑;教师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母机;终身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于基础教育发展,我们认为,目前最重要和最困难的是教育经费问题、教育信息化问题、教师教育问题、小学的调整问题、初中的巩固发展问题和高中的发展与提高问题。其中,小学、初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而高中作为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口,其规模的不足与资源的短缺已成教育发展中的瓶颈。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保证经费投入、提高教师素质、明确各方责任外,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小学必须走压缩外延、扩大内涵之路;第二,初中必须走适度扩大外延、主要靠发展内涵的路子;第三,高中必须走既发展内涵,又扩大外延的路子。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当前除了加快办学体制和管理、用人、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外,重点应抓好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在课程改革方面,首先要建立有弹性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模式,具体说来,一是应当确定多层次的课程设计模式,在国家课程中确定基本的课程结构,明确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标准,为地方和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二是逐步将课程开发和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让地方行政部门和学校有更多的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机会;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组织有关力量,开发适合本地实际和具体校情的校本课程;四是鼓励社会其他机构如民办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也来参与课程设计与开发。其次,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与提高。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跟不上,任何课程改革都会落空。对教师的培训需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分为不同层次的不同内容。要切实唤起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责任感。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可以根据本校实际,开展多种模式的探索(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创造教育、研究性学习等)。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未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将呈现出这样一种格局:学前教育领域,将以政府办学为示范和骨干,以社会力量办学主体;义务教育领域,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高中教育领域,将以政府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并举,并鼓励以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形式来扩展高中教育的规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供生源支持。 高等教育在大众化阶段如何进一步发展?我们认为,首先应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除了国家之外,社会力量、民间团体、私人等都可开办,在落后地区,还可以中外合资或允许外资兴办。其次是办学类型的多样化。大众化高等教育,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多样化。国家要办好少数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发展大量的多层次的大学,包括众多的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同时,也需在发展大量的多层次的大学,包括众多的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从而逐步形成学术型教育、技术型教育、实用型教育、文化补偿型教育等多层次结构、多种类的高等教育体系。此外,还要大力发展远程高等教育,这是教育大众化策略的一种新思路。另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今年显得格外突出,对此,我们有以下考虑:其一,社会应不断调整产业和职业结构,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二,改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大学毕业生首先是一个普通劳动者,而不是精神贵族。其三,改革专业与课程结构,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重大变化。其四,为方便毕业生就业,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同时,它也是我国人口—经济—就业实际关系的必然要求。其五,加大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力度,克服关系就业,用人庸俗化影响,力求减少人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受户籍管制影响。其六,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检验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核心指标。面对高校扩招,如何保证高校办学质量,我们出提出了明确建议:建立一个合理、公正、公平、透明和权威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认可机制;建立独立、自治的专门评估、认可机构;建立分层、多元的评估体系;制定相应规划、政策、工作重点;校园评估文化自我养成。 职业教育今后如何发展?我们认为,首先必须建立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里,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相互交融,形成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各个层次配套的、多类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其次,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今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经过严格培训、严格考核、持证上岗这三个环节。再次,重视职业教育立法,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管理,加强督导检查,整顿和规范职业教育办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农村;中国教育现代化能否如期实现,农村教育是关键。农村教育如何发展,我们认为,第一,必须以法律来规范农村教育的发展,比如,可以制订和颁布《农村教育法》,来规范农村教育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以及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加大执法、监督、督导力度,使农村教育能够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第二,在大力巩固和发展扫盲教育、普及教育的同时,应该着力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做到上下衔接、前后贯通。这对于巩固扫盲成果,提高农村成人教育的成效,对于尽快培养出大批农村新型建设者,对于成功实现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推进小城镇建设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应该重订农村教育目标,明确农村教育主要是为农村培养现代化建设者,而不是培养可以进城、上大学的各类应试者;同时,应该向学生传播现代农业观念,使他们树立起热爱农村、建设农村,在农村可以大有作为的良好观念,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当然,发展农村教育,还必须立足我国国情、民情和文化传统,必须切合我国农村实际,走中国化的农村教育发展之路。 关于西部教育发展,我们认为,要实施均衡发展战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同时,教育也要大开发,要优先发展。只有优先发展,才能使西部地区逐渐摆脱典型的“贫困综合症”,即越是贫困的地区,生产力水平越是低下,越是对现代科技需求不迫切,越不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人口素质越低下,科技就越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也就越低,从而导致更严重的贫困,造成恶性循环。怎样优先发展?我们主张,第一,不应把所有的财力或绝大多部分财力都用于教育,更不是要号召人民节衣缩食、忍饥挨饿地去发展教育。第二,教育先行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不是盲目的先行。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态势对今后几年内所需人才的类型、数量、规模、结构等作出科学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发展教育,谋划教育应有的规模和结构,这样才能保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第三,要把外部扶持和内部建设结合起来,要“输血”与“造血”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第四,要大力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批合格的教师队伍。第五,必须切实解决女童教育问题。一是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法制教育,保证女童的受教育权利;二是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为民族地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女教师,以吸引女童上学读书;三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女童生活实际,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四是为女童成材和创业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机会和氛围;五是设立女童教育国家奖励基金,并完善奖励办法,以奖促教、以奖促学,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女童教育的良好风气。第六,要认真落实人才的待遇问题,既要使外地的人才“引得进”,又要使本地的人才“留得住”,“用得着”。第七,要解决好西部教育的课程改革问题,西部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立足当地、立足实际,突出地方化、职业化和实用性。第八,国家可制定相关政策,允许西部引进外资创办“教育实验区”或“教育特区”,大力培养本地人才,提高人口整体素质,这是西部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必经之途。第九,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西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能够跨越区域和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使落后地区也能够平等地享用各种信息资源。因此,依托教育信息技术,西部就能够摆脱传统教育的各种限制,使教育获得超常规的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教育信息化既能够大幅度减少传统的“文化”文盲,还能够扫除大批不懂信息技术的“功能性”文盲,从而能够保证西部教育的高质量、高标准。如何推进西部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我们认为,一是西部各省区应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为本地的教育信息提供咨询服务;二是建立一支快速反应的技术支持队伍,服务于本地学校的各种技术需求;三是加快西部校园网的建设,以实现网上资源的共利共享;四是加大对西部教师的培训力度,使之都能自行组网、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专业人才。 就在我们编写民办教育这个专题时,欣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于2002年12月28日通过,并于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这无疑是对步履蹒跚的中国民办教育一个极大的鼓舞,标志着民办教育由此从“体制之外”转入“体制之内”。从此,我国的教育体系就朝着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同台竞技、共同发展的格局迈进。新时期的民办教育如何发展?我们认为,首先是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各民办学校可根据本校优势和实际,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和采用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办出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就不能占领制高地。其次是狠抓质量,打造“精品”。质量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没有质量,民办学校就无法生存。因此,必须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树立形象,打造品牌,力争一流。再次,公办民办,比翼齐飞。民办学校要向公办学校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增强科研实力,提高待遇吸引优秀师资,降低收费招收良好的生源。公办学校要把民办学校灵活的办学体制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学校管理中来,优胜劣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提高办学效益。此外,民办学校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社会效益。 一国之盛衰系乎人才,人才之荣枯关乎教育,教育之成败在乎教师。新世纪教师教育如何发展?我们认为,第一,应开创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新格局。教师来源不仅限于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也可参与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第二,师范院校应分层次、有步骤的发展。我国师范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一是重点师范大学,发展的目标为高水平、综合化、研究型的大学,其中教师教育在全国领先并起示范作用,还可与综合性大学联合培养基础宽、水平高的教师,实现师范和非师范的专业转轨;二是一般师范大学,发展目标是瞄准高水平、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师教育,并基于学科基础和社会需求而适当地综合化;三是大量的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目标是更新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水平,成为新世纪基础教育提高合格师资来源的重要基地。第三,健全完善继续教育制度。第四,提高师范院校的科研水平和创新服务能力。第五,建立专项拨款体系,改善和提高教师教育办学条件。第六,建议一批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基地和一支高质量的教师教育队伍。第七,实施教师教育信息化工程。第八,制定教师教育机构和鉴定制度,建立教师教育法规体系框架。 终身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十六大报告里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两个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就是其中之一。终身教育如何发展?我们认为,第一,应尽快设置一个国家终身教育推进委员会,由国家领导人担任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及社会贤达和专家学者担任委员,委员会决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大问题。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教育部,负责统一规划和管理协调。地方各级政府也应建立对口机构,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管理、推进系统。第二,应尽快制定一个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国家总体规划和分类设计,分区推进,分步实施的行动策略,第三,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第四,尽快构建一个开放的上下衔接、左右沟通的终身教育新体系,这个体系由学校教育、行业教育、社会教育等几大系统构成。第五,大力发展各类学习型组织。第六,大力开展学习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第七,尽快搭建一个实施终身教育的网络平台。第八,大力发展终身教育的民间组织。第九,尽快建立终身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第十,大力拓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经费筹措渠道。第十一,尽快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的监督机制。 第三部分保障论主要从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而需要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教育政策、经费、法律保障体系,从而为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保驾护航。我们认为,教育政策、经费投入、法律制度是一个统一而完整的保障体系。这个体系虽已初步建成,但尚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如何完善?我们提出了具体设想。关于教育政策,我们主张,其一,教育政策的制定应追求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其二,教育政策的制定应体现统一与分化相结合的特点。关于教育经费,我们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义务教育应该由以县级为主改为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同承担,以保证作为教育公平底线之义务教育的切实举办。此外,应进一步深化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完善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体制。关于教育法规建设,我们认为,要确保教育事业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仍然要在立法、执法、普法、守法等各个环节键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法治体系,将教育事业的管理与发展全面纳入法治的轨道。如何贯彻?我们认为,第一,加强教育立法。第二,实现教育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规范化、法制化。第三,坚固健全、严肃、公正、科学的教育执法体制,强化对教育法实施的监督保障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行政管理和执法队伍。第四,增强全社会的教育法律意识。 记者:该书内容涉及广泛,观点鲜明,您和其他几位博士是如何分工编写的? 周洪宇:该书由我主编,负责提出全书的编写宗旨、基本思路、主要观点、总体框架、写作要求并最后统稿。但昭彬博士在拟定大纲、修改文字、组织会议和联系出版等方面协助我处理了许多具体事务,也可说是未挂名的副主编。王建梁博士、胡志坚博士和广少奎博士在编写过程中均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为全书作了了重要贡献。该书是我们五人精诚合作的产物。该书既是师生集体合作的一个成果,又是教学科研相长的一个收获。虽然是分工完成,但在动笔之前即曾多次召开会议,集思广益,共同商定写作思路、全书构架与主要内容、初稿写成之后,又经过反复修改与审阅统稿,所以全书有比较严密的体系与前后一贯的思路。但由于时间太短,精力有限,每个人都要忙于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研究【特别是我本人既要做好市教育局分管的工作,又要搞好大学的教学科研,带好博士生、硕士生,还要参加全国及省市民主党派和人大政协的社会活动】,对有些问题还来不及仔细思索和推敲琢磨,难免有所差错。当然,说这些丝毫没有为自怀辩解和推卸责任之意。而是想说明眼下想做和应做的事情太多太多,而进间和精力又太少太少。要干好一件事情何其不易!好在“丑媳妇总要见公婆”,长相如何?还是由“公婆”(读者)来评说吧。 这里还需提及的是,就在我们确定本选题之时,湖北教育出版社的总编袁定坤先生、副总编陆才坚先生和文科二室主任、资深编辑陈雅峰先生对此选题颇感兴趣且非常重视,当即拍板该书为今年该出版社的重点图书,并及时出版。受其勉励,我们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就拿出了写作提纲及二、三级标题。在近两个月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吸收和引用了学术界的最新见解,有些在书中已经提及,有些可能漏遗。兹此书稿付梓之际,我们对湖北教育出版认的慧眼卓识表示崇高的敬意,对所引论著的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记者:出版此书后,下一步您有什么新的打算吗? 周洪宇:编写该书,是我们师生五人的第一次合作,也是我们作为e博士群体的第一次公开亮相。为了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并将我们今后的工作及其产品作为一个品牌来打造、来经营,获得持续性发展,我将五人组合命名为e博士,并设计了特有的标识【Logo】.e博士之e有如下几种含义:一是表示电子时代【electric Times】,二是表示东方【east】.三是表示教育【education】,四是表示激情的【emotional】,五是e在英语字母表中排位第五,表示e博士由五位博士组成。一言以蔽之,e博士即表示“电子时代东方的五位既有理性又富激情的研究教育的博士”。当然,五人组合并非是永久固定的【事实上也不可能如此】,它是一个开放的组合,今后会有更多的博士加入进来。众多的特别是其他专业的博士参加我们的工作,正是我们的事业发展所亟需的,也是我们所深切期盼的。我们愿把e博士办成一个独具特色并富有影响的民间教育咨询库,一个集教育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为一体的集团,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中国的现代化宏伟大业服务。我们也热诚地欢迎各界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共襄盛举,共展宏图。湖北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我们e博士群体的第一学术专著,即是对我们这个群体的支持与鼓励。今后,我们将力图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民众的立场、建设的态度。专家的观点,来指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与失误,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我们将进一步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现实性与未来性结合,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为读者奉献出更多更好的学术专著。我们不奢望所写的每一本书都是精品,但可以保证它决不是次品;我们也不奢求所说的每句话都是真理,但力求每句话都接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