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 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热点关注

中国教育报:湖北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让每一所学校精彩绽放

发布时间:2013-09-23  

让每一所学校精彩绽放

——湖北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碰上下雨天,操场就成了一片烂泥,全校的体育课都要取消”,这是5年前湖北省宜都市山区教育的真实写照。

  然而,如今这里的每一所学校都有了挺拔的教学楼、现代化的运动场、优秀的师资队伍。宜都市教育也先后通过省市两级教育均衡评估,更被誉为“宜学之都,宜教之都”。

  宜都教育的嬗变只是湖北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硕果之一,仅2012年,像宜都一样一次性通过湖北省省级评估的县(市、区)就多达48个。

  围绕“保基本、保安全、保规范、促均衡”,湖北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在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出重拳,做实事”,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办学水平,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差异明显缩小,群众满意度逐年提高。

  政府主导:“三个第一”引领教育优先发展

  在湖北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钟祥市一直声名显著,一个城乡之间教育基础差异极大的县级市何以能获此殊荣?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设立在湖北省最大移民安置点的柴湖镇小学。

  学校建设有实验室、图书室、电教室、音乐室等,体音美器材配备齐全,达到湖北省一类标准。音乐活动室内,40多名学生正跟随教师丁梅排练名曲《草原小巴特》。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满脸欢乐的孩子瞬间让人对这所学校倍感亲近,常人很难想象这只是一所普通的移民安置点学校。

  按照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钟祥市近年来加速校园标准化建设进程,仅仅在柴湖镇、张集镇,市政府每年投入的资金就超过1000万元,用于学生公寓建设、教师周转房建设、教育设备升级等。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说:“省委、省政府把教育定位在‘三个第一’:优先发展教育是湖北跨越发展的第一战略,科教人才是湖北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投入是公共财政的第一投入。这是旗帜,更是目标,从省政府到县市区政府,都对优先发展教育达成共识,各地成立了县市长任组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四大家’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发挥了政府强力主导的作用。”

  近年来湖北省在教育财政投入方面增长迅速,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由2008年的28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654亿元,年均增长23.6%。2012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6.2%,超出国家对该省核定的15%的比例要求,教育投入已经成为湖北公共财政的第一投入。

  有别于传统从城市到乡镇的建设模式,湖北省教育厅与17个市(州)签订了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合作协议,重点从教育薄弱地区开始改造。对通过省级认定的48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各奖励100万元,对15个获省示范县(市、区)称号的县各奖500万元。凡是没有通过国家认定或省级评估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实行约谈问责。

  各地还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均衡发展,适度超前”的总体原则,结合区域内人口变动、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等因素,适时调整学校布局和办学规模。武汉市武昌区通过撤销、合并、新建的方式,将小学和初中服务半径分别控制在0.5公里和1公里以内,满足了老百姓“就近有学上”的愿望。

  “城乡教育一体化,公共资源均等化”不再是一个空谈的口号,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真情实意办人民满意教育成了湖北各县域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共识。

  机制保障:城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2012年以来,湖北天门市先后有2000多名学生回流到户籍所在地入学,一批城镇骨干教师主动到偏远农村执教。类似现象在武汉市江夏区、宜昌市点军区、襄阳市襄州区、荆州松滋市等多地都有发生。这是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新现象。

  这种欣欣向荣的局面是湖北省“软硬兼施”的结果。2010年以来,湖北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省教育厅等部门制定了《湖北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等一系列文件,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规范基础。

  同时,湖北省教育厅要求各县市区从制度上完善硬件建设、教师补充、轮岗交流、激励表彰的保障机制,把机制做细做实,有效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破解学校师资配置、办学硬件等瓶颈,让老百姓对孩子就近入学重拾信心。

  为破解师资悬殊的均衡瓶颈,湖北省通过“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安排2万多名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扎根任教。省教育厅专门建立了教师补充、培训、交流、保障、评价等5项机制;统筹实施“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免费培训农村教师26万人次,其中近400名农村教师免费出国培训;实施“启明星计划”,组织88个启明星团队、317名优质学校副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城乡教师交流逐步由个人支教向团队支教转变,真正实现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全面改善。

  为提高教师积极性,湖北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6年来,全省统筹资金8亿元,新建和改造教师周转房3万套,免费提供给城乡交流教师、特岗教师和无房教师使用,“教者从优”得以体现。

  教育均衡的制约因素还有农村校的硬件落后。对此,该省共落实城乡义务教育保障经费123亿元,经费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新建和改扩建农村中小学校舍1200余万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校舍378万平方米,大大提升了每所学校的硬件水平。

  各项机制的综合作用,促进了湖北全省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桂贤娣、杨小玲,全国最美乡村教师邓丽等一批“教育明星”。

  特色办学:让每所学校都有“文化品牌”

  “大别山川千里秀,天堂河畔百春图,柿红栗满名遐迩,更有校园胜一筹。”这是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组成员,看到罗田校园建设后的欣然感慨。

  湖北省罗田县各中小学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大力推出了“听、说、读、写、书、画、摄、演”等富有特色的德育艺术活动:实验小学“红领巾艺术团”节目登上央视校园春晚舞台,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严坳中学的“串跳绳72变”阳光体育活动被全国14家省级电视台播出……

  罗田县校园文化的成功是湖北省一校一品工程的结晶之一。湖北省教育厅倡导学校发展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短短3年时间,校园文化栏目以及与之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今,“一校一品”的校园文化格局已经形成,部分县市区还在探索校园文化整合,打造“教育共同体”。

  体制创新是湖北推进教育均衡的另一特色。该省教育厅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进现代教育的重要抓手,省财政列支500万元,设立“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支持义务教育创新管理、提档升级。

  丹江口市在湖北省教育厅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将全市16个乡镇分为6个教育发展协作区。协作区内实行“四个一体化”,即教师资源一体化调配、教学设备一体化配备、教学管理一体化安排、教学质量一体化评价,不仅加强了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而且实现了学校由封闭办学到开放办学,由独立办学到协作办学的根本转变。

  一花引来百花开。各地因地制宜,从创新做起,纷纷打造富有特色的教育品牌。通山县“联校走教”,仙桃市“三制改革”,当阳市把巩固率、合格率、变异系数等作为评价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维度……一系列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村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

  一批学校的办学特色更走在了全国前列。武汉市着力打造的特色学校文化建设展示周等活动引来省内外许多学校参观学习;襄阳市樊城区在全区开展“三究四学”高效课堂模式探索,被授予全国“十大区域教改样本”称号。

  各个地区办学模式的改革,无一不在揭示着湖北教育均衡发展的特色:让每所学校都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