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 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热点关注

中国教育报:高考改革应有力回应新课改

发布时间:2013-06-14  

 

     ■马维林

    近日,中国教育报连续刊发学者和一线教师关于高考改革的文章,学者们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改革高考的考试方式和高校的人才选拔方式上。笔者以中学教育工作者的视角认为,高考改革除了关注高考方式和高校选拔方式以外,更应关高考考试内容本身如何与高中课程改革相衔接,体现出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教育目标的定位,通过考试内容的科学化,引领新课程改革持续健康推进,让高中教育真正实现多样化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奠基。

    近年来,我们在高中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探索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现在的问题是,高考的导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这种制约集中表现在高考选拔仍然以成绩为主要标准,不能体现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评价,自主招生考试虽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但范围仅限于少部分名校。这种制约还体现在高考考题仍然以知识考查为主,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性和思维的开放性。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新课程改革最亮点的综合素质评价和校本课程实施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这种导向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步伐,也自然制约着高中生实现全面个性发展。

    田慧生教授认为:“高考改革下一步应该密切呼应、观照课程改革的动向。不能倒过来,让课程改革适应高考。高考应该逐步适应高中课程改革的导向性。”这一观点道出了高中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心声。高中阶段全面健康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中教育唯有改变过分应试教育的倾向,扎实地进行课程改革,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学生升入大学和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当前高考改革的主要方向应该是更有力地回应高中的新课程改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考试内容方面,更体现高考的选拔性特点,提高高考命题的创造性和思维性含量,增加试题的开放程度和与现实的联系,减少对仅靠记忆和反复训练而获得的机械应试能力的考查。在考试方式上,继续推行全国高考和分省高考(照顾了地区差异,体现了公平性),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让更多的大学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高考选拔,部分高职院校可以自主组织考试选拔学生。如可让更多的学校借鉴空军招飞考试和艺术院校录取中采用的专业测试方式,作为高考的有益补充。即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在录取标准上,逐步扩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身体素质”等评价指标在高考录取中的权重,建立科学的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肯定学生高中三年学习过程中在社会实践、思想素质、校本课程等各方面所取得的学习成绩和丰富经历。在高中和大学衔接上,可以将高中学制缩短到两年,在学生修完高中课程学习、通过高中学历毕业考试后,第三年可以选择大学预科课程进行学习,各个大学推出个性化的预科课程供学生选择,大学预科课程考试成绩可以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衡量指标,这样可以兼顾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和高校招生的专业性需求。

    高考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又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在现有高考制度框架内保持连续性,重点解决当前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应是高考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