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网站!

民进网

湖北民进网

首页 > 主委动态

杜耘: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绿色长江中游经济带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7-07-03来源:本站 浏览量:4164
【字体大小:

 

   长江中游历来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和淡水养殖基地以及水资源调配中心,而且贯东连西、承南接北,是长江流域上下连通的中枢地域,也是西北、华中、华南、华东几大区域交流的重要通道。目前,长江中游已成为“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黄金水道”、“长江中游城市群”、“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和核心建设区域。在全国生态环境日趋严峻的背景下,长江中游在如何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和防灾减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日益严峻的压力和挑战。

   目前,长江中游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河湖湿地面积锐减,蓄泄格局恶化,生态功能退化;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仅江汉平原湖泊水域面积就由7100余平方公里减少到约2400平方公里。2.水环境恶化,主要水体污染严重,农村饮用水安全存在隐患;近年来中游地区工业污染增加的趋势明显,长江干流Ⅳ类、Ⅴ类、劣Ⅴ类水质频现,局部地区环境容量已经接近或达到发展的临界点。3.洪、涝、渍、旱等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受到威胁。近年来,长江中游旱灾呈增加趋势。春季易发生干旱,夏季发生洪涝,往往呈旱涝急转的现象。在全球变化作用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成运行以后,长江中游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如长江水沙情势变化导致的长江中游湿地系统变化、跨流域调水产生的汉江中下游径流量不足、水环境容量下降等。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习总书记今年初在重庆召开的长江经济带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长江经济带建设要以大保护为主,不搞大建设,不搞大开发,要重视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建设。针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民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建议加大长江中游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绿色长江中游经济带:

   (1)加强长江中游河湖湿地保护与修复。河、湖湿地是长江中游生态环境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长江中游湿地功能退化明显,水环境质量下降。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进一步推进湿地保护法制化力度,禁止湿地大开发,保证湿地面积,避免湿地萎缩,保障湿地生物多样性。对退化湿地开展生态修复,恢复湿地生态功能。

   (2)加大重要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流域上、中、下游及山-河-湖是关联互动的整体系统。山地在长江中游面积广大,是重要水源涵养地,也往往是国家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如汉江流域上游秦巴山地等。目前长江中游山地区域往往面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建议加强重要山地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引导当地居民开展生态农业、生态移民,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使农民增收的同时自觉维护生态环境。

   (3)建立生态环境长效监测、评估机制。对生态环境系统各组分的有效监测和评估是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的必要基础。长江中游生态环境复杂多变,虽有不同机构开展了不同对象、不同时段、不同尺度的相关监测工作,而目前尚缺乏长期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和专门机构。建议政府机构与相关科研单位、学会协调合作,建立系统、综合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平台;对于重点生态功能区、重大水利工程影响区域开展长期、客观、科学的监测;开展生态环境功能评估和精细区划,为区域空间差别化管理提供科学、可操作性依据。

   (4)构建跨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和管理平台。生态环境涉及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所有方面,需要综合不同部门、不同行政区的多个管理部门,构建跨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和管理平台,平衡考虑生态、经济协调关系,统筹水域、陆地不同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估生态环境容量,设定生态红线,正确处理不同行业和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矛盾。

   (5)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逐步调整长江中游产业结构,慎重发展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鼓励和扶植绿色、低碳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改革创新,使长江中游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率先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对于可能产生较大生态环境影响的工程建设、产业发展,要保障科学、充分的论证过程。

   (6)优化科技投入布局,加大生态环境科研投入力度。生态环境研究属于基础性、公益性领域,其经费来源主要为政府投入。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科研经费对于生态环境研究方面投入尚不足,相关科技立项较少。建议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重点,加大生态环境科研投入力度。